《三国演义》中的“说客”逻辑技巧及归纳
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说客”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 他们用巧言令色地游说、挑起时局。
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数十起游说活动。 这些活动性质多样、情况复杂、涉及各方力量,为战争大局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但游说本身就是一项危险的活动。 游说敌人时,尤其是自己处境不好,对方知道你的目的时,你更容易被杀。
在游说活动中,成功的游说者都具有出色的逻辑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艺术。 本文将通过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说客的游说艺术。
游说逻辑技巧
01 归纳反驳、公理论证
归纳反驳是指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或反驳,说客以公理为论据,使整个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满宠说,徐晃投降曹操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逻辑技巧。 他言出必行,开门见山,称赞徐晃“勇猛谋略,世所罕见”,称赞曹操“天下英雄,贤惠之士”; 还特别强调了曹操对徐晃的尊重和喜爱,并邀请徐晃“弃暗投明,共创大业”。
徐晃说道:“我深知冯和暹不是立业之人,但我与他们相处已久,不舍。” 他立即问道:“你没听说良鸟择树而居,贤臣择君而侍奉吗?” 徐晃闻言,当即表示愿意投降。
回顾两人的对话可以发现,满宠称赞两人是“良鸟”、“贤臣”,对方则是“好树”、“英雄”。 与杨奉等无能之人相比,满宠恰当地推断出“良鸟择木而居,明臣择主而侍奉”的格言,以理服人,就能轻松达到目的。
有时候声嘶力竭的喊叫不一定有效果,但冷静理智的推理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人都能接受社会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普遍原则和原则。 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利用这样的公理进行游说可以大大提高言论的可信度。
02 想索取时给予,反败为胜
菅泽的秘密投降书是赤壁之战最终胜利的关键。 阚泽成功游说曹操,黄盖的火船得以逼近曹操大营,最终烧毁了曹操百万大军。
阚泽猜到了黄盖的诡计,也料到黄盖要他出示假投降书,但他爽快地答应了这个危及生命的任务。 面对曹操的问题,他没有尽力解释,而是以讽刺的方式机智地回应。
曹操仔细查看秘籍,将他的阴谋、假投降文书等阴谋一一揭穿,想要立即杀了他。 在这生死关头,阚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计划被发现而惊慌,也没有被曹操的威胁所吓倒。 相反,他“仰天大笑,面不改色”。
他用“笑”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为自己赢得了辩解的机会。 然后他以退为进,不紧不慢地开始游说:故意贬低曹操“不睬民”,诱使曹操说出看破计谋的理由,然后嘲讽曹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不识人”。不知道剧情,不明白计划”。 原因”。
曹操想知道他具体是什么意思,越问越少,“杀了就行了,何必问”“只要有死就行”,一副欲擒故纵的样子,这让曹操很恼火。曹操胃口大开,这才不紧不慢地上路。 他编造了一个理由,趁机巧妙地讨好曹操,一副真想投降的样子。 曹操终于转怒为喜,甚至向阚泽道歉,并许诺给他俸禄。
曹操想让阚泽返回东吴,与黄盖交换消息。 本来阚泽想借此逃跑,但为了不让狡猾的曹操起疑心,他假装不同意,以“有人离开江东,不能来”为由,劝说曹操放了别人。后退。”
就这样,他急切地迎了上去,却又拒绝了,连连推辞后,才说道:“我若去,不敢久留,也就罢了。” 他不仅成功完成了假投降,而且还毫发无伤地逃脱了。
阚泽了解曹操的奸诈本性。 他自始至终都小心谨慎,关键时刻机智勇敢。 为了取得曹操的信任,他欲擒故纵,用讽刺的方式挑衅他,终于达到了目的。
03 看清火势,顺势而为
善于游说的人,往往在游说之前就了解对方的性格、行为、处境; 在游说过程中,懂得观察对方的言语和表情,掌握对方的心理状态; 他们能够把握对方言行中不经意流露的微妙态度,从而顺势而为,用心理战术控制整个游说过程。
李辉投降刘备后,主动请缨劝马超投降。 马超知道他的目的,下令埋伏,将“辩者”砍成碎片。
李辉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无所畏惧,骄傲不已。 马超一开口就骂他,想要给他一拳。 但他察觉到了马超的虚张声势,于是平静坦白地表示自己是来当说客的。
当被威胁要“试剑”时,李辉看准了时机,接管了话题,巧妙地联系了马超的情况,指出他离灾难不远了,要亲自试剑,自然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了马超身上。超。 他接着引用典故详细分析马超的利弊,指出他“天下难忍,无主”的处境,并联系他最近的战败,明确表示如果再战败,“他将如何看待世界的面貌?”
李辉的话让马超一改傲慢的态度,立即低头致谢,表示进退不得,无计可施。
这时,李辉趁势请他投降,率领百姓,因为刘备是个有德行的下士。 他还讲述了马超的父亲曾与刘备相约伐贼,并利用马腾与刘备的友谊拉近了马超与刘备的距离,使马超在心理上对刘备产生了亲近感,进而劝他投降刘备,“上为父报仇,下成名”。
正是因为他了解马超的困境,所以他“对曹操弑父有仇,对陇西有仇,不能救刘璋退荆州兵,后来又不能约束杨”。宋与张路见面。” 在游说的过程中,只有敏锐地洞察对方的心理,才能切中要害,说服原本傲慢的马超。
游说是心理战的暗流,也有因未能把握和理解对方心理而导致游说惨败的反例。
例如,陈宫未能说服曹操不要攻打徐州,就是因为他对曹操“宁可背叛天下,也不让天下背叛我”的极端自私心理缺乏深刻的认识。
王朗敢于无耻地宣称“三言两语,训诸葛亮投降,蜀军不战而退”。 这也是因为他根本不了解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他与儒生斗争的智慧和口才。
当着两军面前,他自以为是地试图用“天命”、“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来劝降诸葛亮。 不料,诸葛亮的一番是非之辩,让王朗羞愧难当,当场就死了。
游说的语言艺术
01 适应变化弃暗投明术,用巧问克敌
提问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技巧,而“问”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游说形式。
通过仔细分析对手的观点,找到矛盾点,针对致命点提出问题,就可以轻松地克制对手。 而且,灵活运用“询问”的语言技巧,会比陈述性反驳更有力。
张辽游说关羽投降曹操。 虽然此时关羽被迫撤退,但张辽一开始却处于被动。
一见到关羽,他就率先出击,连珠炮般地问:“你们是打算与我作战吗?” “莫非关是某个人?” “你要帮我吗?” “如果你不想帮我,那你为什么来这里?” 表现出他刚正不阿、凶猛的气势,达到了以气服人的效果。
张辽很难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他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帮助者。 如果他承认自己是来劝降关羽的,关羽以他的性子肯定会拒绝,所以他用巧言巧语,回避回答。 用现实来弥补的策略是避免先回答问题,然后再与他们谈论旧情。
这不仅可以缓解关羽的防守心态,也可以缩短两人的心理距离,为后续的说辞铺路。 果然,当知道张辽要投降时,关羽立刻勃然大怒,说道:“他虽身处绝境,却以死为家。”
至此,劝说委员会陷入僵局,张辽却巧妙地运用了“讲英雄之法,不宜顺从,而宜逆行”,故意笑着问道:“兄弟,我所说的话,不会让天下人笑吗?” ?” 这引发了关羽的疑问:“我若为忠而死,岂能笑天下?”
关羽心情平复后,分析了此时双方的局势,为关羽指出了利弊,断定关羽此时已经快要死了。 他犯了三罪:一是刘备回来了,想帮忙却帮不了;二是即使刘备回来了,他想帮忙却帮不了; 这是背叛兄弟信任的罪; 他想炫耀自己的勇气,却没有想到一起支持汉朝,这就是冤罪。
这样一来,他的宁死不屈的大义就变成了大义,关羽的心理防线被击破了。
在游说中,要毫无疑问地提问,明知地提问,通过“问”来达到目的。 面对“三罪”论,关羽明知故问:“你要我做什么?” 张辽开始劝说,指出“单死无益,不如投降曹公”。
为了拉拢关羽,体贴地为他出谋划策,“但问了刘士军的消息,才知道他在哪里,于是就去投降了”。 他还指出了这样做的“三方便”:保护妻子、不违背桃源的诺言、留着他用。 身体。
关公也随即拿出了“三约”,那就是:只臣服汉武帝,不臣服曹操; 他会用皇帝的俸禄赡养二嫂,严禁国内外。 却知刘备往何处去,无论多远也必去,并说“三人缺”。 首先,我们永远不会投降。”
毛泽东称赞这是“君臣分明,男女严明,兄弟明义”。 由此可见,关公在游说艺术方面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张、关都展现了高超的辩论技巧。 在问答环节,他们展现了自己的灵活性和聪明才智。
张辽成功说服关公投降曹操,关公得以走出困境,保全了自己的道义,又不失原则。 口水战中,不仅是智慧的激烈碰撞,更是精彩的言语交流。
02 隐隐约约,以退为进
鲁肃只身前往江夏,目的是说服刘备与东吴联手打败曹操。 诸葛亮也想联合东吴,但相对于鲁肃一心想联刘伐曹,诸葛亮的计划更多。 他不仅期待东吴会来打听曹操的真相,还打算趁着孙、曹两军相持的时候趁机。 利,“如果南军胜了,我们就一起杀掉曹操,夺取荆州之地;如果北军胜了,那我就可以乘胜夺取江南”。
因此,当鲁肃询问曹操的军情时,刘备就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假装不知道。 诸葛亮正要通过与鲁肃谈话来获得游说东吴的机会。
鲁肃见到诸葛亮,开口说道:“我想听听你现在的安危。” 诸葛亮不便直接回应,就含糊其辞地说:“诸葛亮深知曹操的奸计,但仇恨不够强烈,所以回避了。” ”
他既没有告诉曹军的情况,也没有告诉他自己的打算。 鲁肃无奈问道:“现在这是要阻止皇叔吗?” 他想用挑衅的方式迫使他说出真相。 不过,诸葛亮并没有说要投奔孙权,而是故意出手的。 反而说他要投靠苍梧太守吴辰。
鲁肃又指出吴臣“粮少兵少,不能自保,焉能容人”? 诸葛亮继续装模作样:“虽然不够长久居住,但我暂时就留在这里吧,我没有什么好的打算。” 他还是不明白他的意思。 计划,但自始至终都是平静而自信的。 鲁肃此时不耐烦了,立即开始游说,直接表示希望孙刘结盟。
诸葛亮想要抓住他,说他与孙权渊源颇深,但又怕废话。 又说没有人可以劝他,鲁肃就极力邀请他渡过长江。
自始至终,鲁肃都处于诸葛亮的掌控之中。 虽然知道他们的目的相同,但为了让自己后续的游说更有力,诸葛亮却含糊其辞,诱导对方主动透露情况。 他没有表达出与江东联系的愿望,而是诱使鲁肃主动发出邀请,这样我就不用求救了,反而有人来求我了。
03 布局对比,雄伟
刘备想为关羽报仇,亲自率军攻打吴国。 东吴危难,赵子奉命游说曹丕随吴伐蜀。 曹丕知道东吴此举是为了撤退蜀军,所以想趁机制造困难。
见面后,赵子没有问他此行的目的,而是问他:“吴侯是个什么样的主子?” 赵子毫不犹豫地称赞孙权是“贤明仁慈、英明威严的君主”。
曹丕笑他过分夸奖,旋即反驳道:“吴侯那鲁苏,品位非凡,这是聪明;拉吕蒙出战,这是聪明;不害他而得禁,这是他的仁;不流血地夺取荆州兵,这是他的智慧;依三河而看天下,这是他的英雄。 ,这就是他的策略:以此为基础,他不就是一个贤明仁慈、睿智有力的主人吗?”
曹丕见他的回答有理有据,就换个角度问道:“武公的学问多吗?” 曹丕仗着自己的文学成就,想借此贬低孙权。 没想到赵子却轻松地应道:“吴君浮渡江,有甲船百万,任用人才,志气大,闲暇少,博览传记历史。记录并采用它们的主题,这不像学者寻找章节和摘录。”
赵子巧妙地扬长避短,称赞孙权的勇敢和智慧,最后嘲笑曹丕。 只有学者才能挑出篇章,静静地给出有力的答复。 曹丕见这个问题很难,就直截了当地向他挑战:“我想攻打吴国,但是可以吗?” “吴害怕魏?”
赵子自豪地辩称:“大国有兵可攻,小国有策可守。” 江东“甲兵百万,江汉一池,何惧之”?
虽有别人的要求,但他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不失气势。 这样的智慧和勇气让曹丕佩服不已,不禁问道:“东吴有多少人像官呢?” 赵子自信地赞叹道:“有八十九十人,精明奇特;人如臣子,能抬车。” 战斗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
曹丕由衷地称赞他“侍奉八方,没有违背君命”。 他当即下令降旨,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
他被单独派往魏国,却处理得游刃有余。 赵子充分展现了一个国家使者的口才,丝毫不负使命。 赵紫出色的口才,鼓舞人心,诱惑人心。
面对强大对手的戏谑,他能言善道,辩才雄辩,讲得详尽无遗。 巧妙地运用陈述和排比使游说话语具有强大的力量。 他在权力面前不胆怯,总是反应流畅,进退有理。 他不仅维护了君主的尊严,还成功推动了吴魏联盟,解除了东吴的危机。
《三国演义》中的说客大多深谙游说之道。 他们所表现出的出色的游说技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们用惊人的口才和有力的论据对三国的现状产生了重大影响。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5-1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5-11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