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黑暗:西方文化史上的镜像
■ 15世纪末,意大利托斯卡纳生产的一面浅浮雕凸面镜,镜框底部饰有两个丘比特。
镜子既可以照自己,也可以照别人,可以反射光,也可以产生幻觉; 同样,镜子不仅象征着自己的凝视和他人空间的打开,也象征着真理的光明和虚无的黑暗。
◆ ◆ ◆ ◆
光明与黑暗:
西方文化史上的镜像
◆ ◆ ◆ ◆
撰稿/若凡
人类对镜像的认知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平静的水面到光滑的岩石,从金属制造到玻璃研磨,从难以找到到无处不在,数千年来,人类一直通过镜子来寻找美丽。 这种对镜像的热切追求,不仅使镜子的发明和制造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使镜子广泛出现在神话、哲学、文学、绘画等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载体中。
奇妙的魔法
在现代生活中,镜子是常见的物品,人们往往因为习惯了它的存在而视而不见。 然而,当镜子中映出自己的脸时,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 镜子对人类有特殊的吸引力。 古埃及人、印度人、玛雅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都有用金属或石镜埋葬死者的习俗。 在这些文化中,小圆镜被认为是小“太阳”,因为它们反射太阳光线并充当太阳的替代品。 同时,世界上的镜子都被作为装饰外表的必备物品。 人类照镜子求美的历史已有数千年。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水仙之神纳西索斯()的故事。 很明显。
古希腊诗人尼西亚的帕特尼乌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以及与奥维德同时代的语法学家柯农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此进行了记载。 虽然这个神话故事的细节有很多不同,但大体的轮廓是相同的。 美男子纳喀索斯无意中看到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因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而爱上了自己。 他对其他人都漠不关心。 他没有兴趣,整天守在水边看着自己,可怜自己,最后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水仙花。
■ 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1594年至1596年的油画《水仙》。
可以说,正是人类对凝视自身的热切追求,导致了镜子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更新迭代,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印记。 镜子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使用的铜镜。 然而,真正现代清晰明亮的玻璃镜所依赖的镀银镜技术直到19世纪末才被发明。 这四千年间,从青铜、黑曜石、大理石到铁、钢、玻璃,镜子一度是财富和奢华的象征,尤其是被誉为“水晶”玻璃镜的威尼斯镜子。 其制造技术也如同“点石成金”的炼金术,给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制作玻璃镜子的工匠甚至被视为艺术家。 他们不仅拥有各种特权,甚至可以娶贵族女子为妻。
当大多数平民只能使用铁镜时,欧洲贵族纷纷涌向威尼斯生产的“水晶”玻璃镜。 法国亨利二世(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的遗孀卡特琳娜·德·美第奇(Maria di de)命人为自己装饰了一面著名的“魔镜”。 “镜室”四壁裙边镶嵌着119面平整明亮的威尼斯镜子。壁炉上方还有一面镜子,与远处已故国王的肖像遥相呼应。时尚兴起,整个法国皇宫里的人们都无法抗拒美丽镜子的诱惑,“镜房”也很快流行开来,几乎无法想象任何一个贵族女士家里不会有一个“镜房”。
■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于1656年创作的油画《宫娥》。画作中央是一面镜子,描绘的是国王菲利普四世和王后,他们似乎正在注视着他们的小女儿玛格丽特公主。
强劲的需求导致价格高涨。 带有复杂银框装饰的威尼斯玻璃镜的要价远高于拉斐尔(1483年3月28日或1520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的镜子。 画作:前者花费8000英镑,而后者只花费3000英镑。 金钱的不断外流,使得法国人不顾威尼斯人的严密防范和技术垄断,迫切寻求提高制镜技术,并于1665年建立了皇家工厂。法国驻威尼斯大使通过密使秘密物色优秀的工匠和工匠。 名师。
■ 烛台镜在17世纪初联邦时期(1776-1820)的美国很流行。 这面镜子可以反射蜡烛的光,照亮整个房间。
威尼斯人当然不会放弃制镜技术这个摇钱树。 尽管工匠在国内享受各种优惠待遇,但他们始终受到监视,不准移民或与国外交流。 尽管有严格的法律,但法国人的慷慨承诺也让很多意大利工匠铤而走险。 经过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法国制造的镜子无论是尺寸还是美观度终于达到了威尼斯镜子的水平。
1682年,凡尔赛宫未完工的镜廊向公众开放。 “镜子做成的假窗与真窗相对应,使走廊无限延伸,仿佛没有尽头……”整个光华四溢、镶嵌金玉的凡尔赛宫倒映在镜廊里。 ,其奢华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镜子仍然昂贵且稀有。 到了18世纪,玻璃镜逐渐进入大众阶层,成为法国室内装饰的常用手段。 18世纪末,巴黎70%的家庭和外省一定比例的豪宅安装了玻璃镜子。
■18世纪德国工匠制作的美容套装。 这是当时欧洲贵族的习俗,丈夫在新婚之夜后的第二天早上将其送给新婚妻子。
谈到这个时代,法国最早的艺术评论家La Font de Saint-Yenne解释了镜子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镜子有很多优点,而且极其精致。现在使用镜子,它流行是有原因的。”镜子穿透墙壁,让大厅豁然开朗,创造出一个新的空间,无论是阳光还是蜡烛,人们天生厌恶黑暗和一切让悲伤成为可能的东西。镜子可以照亮人们的世界,带来快乐;镜子可以欺骗人们的眼睛,但它们带来的却不是真实的愉悦感。
■ 凡尔赛宫镜廊于1684年竣工,长76米,宽10米,高13米。 墙上有17面巨大的镜子,每面镜子由18个镜片组成。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囚犯从出生起就被关在山洞里,从未见过太阳。 唯一的光源就是熊熊的火焰,将囚犯们的影子反射在岩壁上,让所有人都将那些模糊的影像看成是真实的东西。 这个著名的“洞穴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我的历史上走过的崎岖之路:受限于简陋的技术条件,早期人类只能通过这些黑暗的阴影来认识自己。 人类的自我意识只能停留在混乱的阶段,所以当人第一次在镜子里看清自己的时候,人就真正了解了自己,将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 实现了自我意识的第一步。
20世纪,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镜子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新生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对自己和外界的认识相对模糊。 6个月到18个月,随着视觉神经的发育,当宝宝面对镜子时,他的身体会稍微前倾,试图用目光捕捉镜子中的图像,然后他会发现自己的动作和控制发生变化。镜子里的影像。 他第一次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物质形象等同起来,从而克服了外部世界感官体验的不确定性,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和物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和发展。 在镜子的帮助下,婴儿成为一个具有复杂情感、了解自我内心世界和外部事物世界的存在。 于是,一个心理上、认知上逐渐成型的“自我”就诞生了。
■ 公元 5 世纪的罗马马赛克,在迦太基西南 40 公里处的西迪格里布 (Sidi Ghrib) 遗址中发现。
虽然拉康关注的是婴儿,但他们和古代人类一样,都处于从生物存在向社会存在转变的过程中。 也许,当原始人第一次惊讶地在水面上发现自己的身影时,水中的镜像也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水中的镜像与主体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关系。 原始人通过对形象的认识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也随之增长。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有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镜子的英文单词是“”,这个词的词根来自于拉丁语单词“惊喜”(),由此派生出意大利语中凝视()的单词。 正如该词的词源所示,人们情不自禁地“凝视”,因为人们对镜子中自己的倒影感到“惊讶”。 这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陶艺雕塑以女性照镜子为主题。
古罗马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提乌斯 ( ) 曾经记录过苏格拉底如何鼓励年轻人照镜子。 “因为如果他们长得帅,他们就会努力不辜负;如果他们长得丑,他们就会懂得通过修养来掩饰自己的笨拙。” 苏格拉底还递给一个酒鬼一面镜子,让他看到自己因酗酒而畸形的容貌。 正视并帮助他克服坏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镜子不仅可以让人们通过被动的“模仿”来认识自己,还可以让人们做出积极的改变。
■ 公元前1810 年至公元前1700 年的古埃及铜镜。 这面镜子被放置在木乃伊的胸部,它的盒子也在同一座坟墓中被发现。
镜子扩展了视野并产生了无形的镜像。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用看不见的图像代替有形的物体。 因此,古代先贤们从未停止过对镜子带来的“象实体分离”的质疑。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谴责了反射的诱惑:“你可以拿一面镜子,将它指向各个方向,无需做任何事情,你就可以创造太阳和天空中的其他行星、你自己、其他动物、家具、植物,一切你刚才也提到了,是的,都是表象,没有实质内容。”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认为,奢华而放荡的感官世界改变了人们通过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此,镜子成了人们取乐、卖弄风骚的危险工具。 这些思想成为一道分水岭,人类对镜子的理解和认知形成了完全相反的两个侧面——象征真理和神性的光明,和象征诱惑和虚无的黑暗。
■ 公元前1479 年至公元前1425 年的古埃及银镜。 镜柄由木头制成,并覆盖有金箔。 这面镜子由珍贵的材料制成,据信其主人是图特摩斯三世的三位外国妻子之一。
因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自奥古斯丁以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和许多神学家都用镜子来说明灵魂来自上帝并回归上帝。 正如镜子中的倒影是对人类的模仿一样,人类的灵魂也是对上帝的模仿。 镜子就像一条通道。 从认识自己开始,人最终才能走向出口另一端的“光”——认识神。 但丁在《神曲》的《天堂》中描述了一个“光学实验”:“拿三面镜子,将其中两面放在离你等距离的地方,剩下的那面镜子距离稍远,放在另外两面之间”镜子,面对你的眼睛。”当光源从后面射来时,三个镜子反射的光是完全相同的。 远处的镜子代表智慧,近处的两面镜子则代表众多的受造之物。 一起反射上帝之光(真理)。
■(上图)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850年的古埃及青铜镜,镜柄由象牙制成。 (下图)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00年的古埃及铜镜。
另一方面,对镜子“虚无”本质的反思也可以追溯到纳喀索斯神话光明与黑暗ol,任何与信仰无关的图像反射都被视为罪恶和欺骗的诡计。 纳西索斯的自我欣赏被批评为沉迷于自己的外表而忘记了至高无上的美丽,因此他受到只有影子而永远无法实现灵魂渴望的惩罚。 在《神曲》中,但丁将纳西索斯的罪视为一个伪造者,需要将他放入炼狱,因为他在外表上就和伪造者一样。
“人们出于虚荣心而想看到自己的倒影。” 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总是停下来照镜子,也想象自己身处一个到处都是镜子装饰的沙龙里。 使节在他们中间来来往往。 “美丽不仅会激起别人的欲望,也会给拥有它的人带来失望。” 她以为自己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灵魂,那是一个比真实的自己更美好的虚构的自己。 正是这个异象让她更接近自我毁灭,镜子终于空了。 当人们依靠镜子中的影子来构建自己的现实时,镜子带来的空虚和虚无正在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伪装自己的人。 因为人们在镜子里看到的只是随时消失的幻影,飘忽不定,就像海市蜃楼一样。
■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古希腊立式铜镜。 镜子底部装饰着两尊爱神厄洛斯雕像和一名穿着佩贝尔衬衫的女人雕像。
“生活”的呈现
有人说镜子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 它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来虚构与他人的遭遇并上演想象中的情节。 这同样适用于绘画。 达·芬奇在其手稿《论绘画》中指出,镜子中的神秘空间和画中的虚拟空间给人类心灵带来同样神奇的感觉。 “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反映出真实物体的色彩。” 镜子和绘画都揭示了现实世界之外的虚幻世界,但“神秘的幻象”和“现实再现”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一种图像镜子和绘画开辟出的虚拟空间与现实非常相似,但又略有不同,会给人带来奇妙的幻觉,在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创造出一种奇怪的过渡。
绘画与镜像的天然同构性也使得艺术家开始关注和运用镜子轴对称的物理特性,用镜子作为绘画的工具和手段来创作自画像,或者用镜子来对比现实世界创作出作品后。 达·芬奇曾经讨论过绘画的实用技巧之一——在绘画中使用镜子作为工具:“镜子是画家的老师。如果你想检查你的草图与实物是否一致,就拿一面镜子并把真实的东西放进去。” 将此反射与您的绘图进行比较,并考虑这两种表示是否与主题相符。 在许多情况下,平面镜中反射的图像与您在平面上看到的画非常相似。 效果,它们都只有一个有效表面。 绘画是无形的。 看起来突出的物体是无法用手握住的。 镜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镜子和绘画以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被光和影所包围。 物体,似乎都延伸到平面内同样远的距离。”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伟大绘画都可以追溯到绘画和镜像的这种自然同构。 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镜子的迷恋与中世纪神学家对镜子的狂热如出一辙,只不过神学家在镜子中看到了上帝,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看到了人类。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发现,从镜子中人的“生活”的反映中,可以理解人的“生活”在绘画中的呈现。 人的“生命”反映在镜子中,然后由画家绘制在材质画板上。 这时,一些“生活”的场景和图像被从人的“生活”的流动中截取、固定,固化成画面。
■ 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晚年的《镜中的维纳斯》。
上帝之眼
15世纪之前,镜子很少出现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只是偶尔出现在装饰挂毯上并且尺寸较小。 这是因为直到15、16世纪,玻璃制造技术和镜子技术才实现了创新,以威尼斯镜子为代表。 此后,以镜子为题材的作品数量迅速增加。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如达·芬奇、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都有以威尼斯镜子为题材的作品。 镜子在神学、哲学和文学领域留下的巨大精神遗产,也使得镜子作为一种神秘元素,以其丰富而多重的隐喻特质出现在许多西方绘画中。
15世纪初,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菲尼家族的婚礼》的出版给荷兰乃至欧洲绘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画中有一面扇形框的装饰性凸面镜,还有十幅《耶稣受难记》。 镜子里不仅可以看到新婚夫妇的背影和房间里的整个场景,还可以看到站在他们对面的另外两个人。 撰写《镜子的历史》一书的法国学者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内( -)(-)将这种凸面镜视为“上帝之眼”。 “就像上帝的眼睛俯视着世界,看到了一些观看者看不到的东西。镜子里有画家的影子,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孩子,他充当了这场婚礼的见证人。”画家既在场又不在场,就像神眼镜子中的一个小人物一样躲在镜子里。”
■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扬·凡·艾克于1434年创作的油画《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开始表现人体之美,镜子成为他们的道具。 镜子出现在许多维纳斯的画作中。 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487年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 )完成的《维纳斯的诞生》,尽管这幅画并没有像后来的画作那样直接描绘镜中的维纳斯。 倒映的脸,可是维纳斯诞生于水中,而水是她的第一面镜子。 “在看到自己容貌的那一刻,女人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女人被自己的影子着迷,有一种诱惑的力量。”
就像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一样,镜子不仅用来展示美,也预示着美的脆弱和易逝。 因此,镜子与蜡烛、沙漏、头骨一起,在绘画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德国画家汉斯·格里恩曾创作了一系列以女孩和骷髅为主题的画作。 画中,女孩正在镜子里梳妆打扮,完全看不到她身后高举沙漏的骷髅。 镜子的另一边还有一位面容憔悴的老妇人。 老妇人暗指女孩易逝的美丽,而头骨则象征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即将到来的死亡。
■ 《维纳斯的诞生》是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于公元1487年完成的。 维纳斯诞生于水中,水是她的第一面镜子。
内心渴望什么
在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厄里斯魔镜可以揭示“我们最深沉、最迫切的欲望”。 格林童话中,对着魔镜喃喃自语的王后最深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确认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可以说,人类对镜像的热切追求是基于对美的渴望和占有。 在这一点上,16世纪贵族贵妇对肖像的追求与今天对自拍文化的痴迷并无本质区别。
如果一个16世纪的人想要取悦一位贵族女士,最好的办法就是送给她一幅小肖像或者一面镶在椭圆形雕花镜框里的镜子。 法国历史学家查尔斯·索雷尔曾经这样评价那些购买自己肖像的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肖像是他们看起来的样子,而不是他们实际上的样子。” 的追求。 画本身的特点或者人与画的相似度不再是重点。 服装、姿势以及它们所象征的阶级是肖像画的关键。 La Font de Saint-Yenne评论这一趋势为“绘画技巧被迫让位于镜子的光”,画家“画肖像就像假发匠装饰人的头发一样”。
■ 法国王室皇家木匠Jean-Henri 于1778年为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设计并制作了一张多功能桌子。
今天,我们继续通过自拍形成自己的镜像。 数字方法使镜子隐形。 人们甚至不需要化妆,也不需要让画家给肖像加油加醋。 仅仅依靠各种照片编辑软件,他们就可以让自己的镜像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接近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幻影。 技术拓展了自我观看的方式,丰富了形成镜像的方式,但人们无疑更容易将美化后的自我镜像误认为是真实的自己,从而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恋,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自古以来对镜像的执着和渴望。
■ 18 世纪的显微镜与其说被视为科学工具,不如说被视为精美的艺术品。
因为镜子的神秘魅力还不止于此。 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照镜子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也许这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对镜子中的形象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我的每一个动作都决定了镜子中图像的姿态,而镜子中图像的皱眉和微笑则是我对自己面部表情的完全控制。 复制。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镜子中的倒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人”,一个看起来像我但完全从属于我、受我控制的人。 镜子里的人的心情可以由我的喜好来决定。 他可以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对我微笑,在我孤独的时候陪我聊天,按照我的意愿安排“它”的生活。 ,给人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这种控制感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自信心,也为人们从认识自己走向改变自己打开了大门。
到了19世纪,镜子不再是财富和奢华的象征,“认识你自己”的座右铭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但镜像仍然能够唤醒人们了解真实自我的深层渴望,帮助人们远离孤独,体验自我肯定的愉悦状态,重新燃起构建和追求理想自我的热情。 或许,这就是镜像超越光明与黑暗的更长久的魅力。
■ 文艺复兴绘画大师汉斯·霍尔拜因的名作《特使》中,地板上漂浮的模糊图像是象征死亡的头骨。
精彩的布局演示
本文首发于《文明》杂志2019年第09期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5-04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5-04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