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论
温病传变及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1、邪伤人,先伤气,后伤血。 (《温疫论·损复》)
2、气属阳,淡而清;血属阴,重而浊。所以邪在气成分时,就容易疏通,邪在血时,总会出现胶滞过多的情况。 (《温疫论·发斑战汗合论》)
3、温邪先犯肺,而后逆传心包。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4、一般来说,魏以后,方言是齐,营以后,方言是血。 (同上)
5、胃寒时,气到气即可清。气在营中,则热能通,气能调。 ……气在血中,则恐耗血出血,故须凉以散血。 (同上)
6、初感温病、发热、微恶寒者,邪在卫支;若无恶寒而热,小便黄而气已离。若脉数而舌红,则邪在营支;若脉数数,舌质红,则邪在营支。若舌红,则邪在营支;若舌红,则邪在营支;若舌红,则邪在营支。深绛,烦躁失眠,或夜间谵妄,已入血液。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章虚谷出版社)
7、邪在身。发汗宜以辛凉解,不宜用寒瘀清气热。否则,邪气不向外蔓延,向内封闭,病情就会严重。所以,就算进入阵营,依然可以敞开心扉,炼出能量来化解。 (同上)
8、凡温病皆从上焦、手太阴开始。 (《温病条辨·上焦篇》)
9、热病从口鼻入,鼻息通肺,呼吸息通胃。肺部疾病的反向传播是到心包。上焦的病不治疗,就会蔓延至中焦,影响胃、脾;中焦的病如果不治好,就会蔓延到下焦,影响肝肾。它从上燃烧器开始,到下燃烧器结束。 (《温病条辨·中焦篇》)
10、太阴病的特点是脉搏不缓不紧,而急急,或仅宽二寸,皮肤灼热,头痛,微恶风寒。因体热口渴而自汗,或咳嗽无渴,午后发热严重,称为热病。 (《温病条辨·上焦篇》)
11.面色红,声音重浊,呼吸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至黑有刺,却是恶热,不冷,如果下午更严重,就会蔓延到中焦。阳明温病也。 (《温病条辨·中焦篇》)
12、少阴热病,真阴耗尽,烈火复燃,心烦意乱,不能卧。 (《温病条辨·下焦篇》)
13、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只觉爬行,为防痉急。 (同上)
14、下焦温病,其特点是热深而重,脉细数,心动重,甚至心痛。 (同上)
15、视上焦如羽毛(不轻不可举),视中焦如天平(不平静不安),视下焦如拳(不重但不重)。 (《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16、冬受寒伤,春则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17、夫精为身之根本,故藏于精中者,不生病,不生春暖。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18、伤寒发热者,初夏至者诊断为发热,晚夏至者诊断为热病。 (《素问·热论篇》)
19、冬天严寒,各种疾病隐藏得很深。君子若坚而密,则不为寒所伤。受寒者称为伤寒耳。 ……病不立时,寒毒藏于肌肤,春为热病,夏为热病。对于患有暑热病的人来说,暑热比气温还要严重。故勤劳者,春夏多温病,皆因冬受寒所致,非时气所致。 (《伤寒例》)
20、如果受凉了,有的人会立即生病,有的人不会立即生病。如果它是一种疾病,当你感觉到它时,它就会发生;如果不是病的话,多发生在春夏两季。病名伤寒,非病名温热。 (《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21、温热病,皆为秋冬外风寒,饮食内伤所致。那时天气收拢,不能立即触发,导致气血郁闷,化为积热。春夏季节,外感内伤。当热量积聚时,天气升降,热量可以从内部散发到外部。 (《丹溪心法附余·外感门》)
22、也有人冬天不感冒,春天却发烧。这些人特别感受到春天的暖气,堪称春暖,就像冬天的伤寒、秋天的湿气、夏天的中暑一样。 (《温疫论·诸家温疫正误》 引用王石山)
23、据说冬天受严寒伤害,立即发病者,称为伤寒。不立即发病者,春为温病,夏为热病。然而,风寒造成的伤害范围从感冒到严重伤寒。即感冒证,风寒所伤最轻,尚儿头痛身痛,四肢发紧,鼻塞重,咳嗽痰喘,恶寒发热,立即生病并且无法忍受。今年冬天的严寒所造成的伤害,可不是小事,怎么可能瞒到时候呢? ……对于那些病情较轻但没有立即意识到症状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会注意到,然后会推迟到春夏季节。感染后、发病前,人们饮食、生活如常,表情、声音、精神都一样。不比伤寒轻吗?而且,不存在不从肌肉表面进入的风寒所造成的伤害。所有的伤痛都与身体的防御有关,所有的感觉都与风寒有关。一是糊涂,隐藏而不自知;二是神奇,立马感受到。同源异流,天壤之别,怎能没有解释?既然没有解释,我们就知道温暖的来源不是风寒造成的。 (《温疫论伤寒例正误》)
24、冬天盖上郁气,随时让温气出。然而,原因不同。有的是不合时宜的感冒引起的,有的是由于辛劳饥饱引起的,还有的是在房间里不小心引起的。 (《伤寒绪论》)
25、春季热病有三类:冬季受寒伤,春季成为热病;冬季受寒伤,春季成为热病;冬季受寒伤,春季成为热病;冬季受寒伤,春季成为热病。冬感寒,春感温热,病温毒者。非冬感寒者,非温热之感,但遇温热之邪,则生温病。 (《伤寒大白·温病》)
26、内生晚温,外生新寒。有过剩也有不足。实邪多发生在少阳膜本,虚邪多发生在少阴血阴支。 (《通俗伤寒论》)
27、人体五脏六腑若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五大络、六百五十七穴所守护,则其微妙玄妙,其曲折玄妙。转弯很难理解。现在,一镇里一群人,土匪都躲藏起来,不被人发现。而且人体的穴位深邃精微,邪气逐渐如烟熏,逐渐被水染。因此,如《内经》,在痛苦和积累方面,有一种初步的外邪感觉。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引起的,逐渐侵入身体。岂能说一感而生,而无隐邪? (《医门棒喝》)
28、气郁是病,都是由内而外的。这不仅仅是春季气温引起的疾病。要知道,四时之气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蛰伏,然后才爆发出来的。 (《温热经纬·仲景伏气温病篇》按)
29、温病由内而外,先起血,而后达气。故病初常舌润无苔,但脉细弦或微弱,口不渴,心烦恶热,则宜服清泄阴药。邪从气化,苔开始逐渐蔓延,而后气清。舌苔严重的患者,一开始会出现舌质红干,甚至出现肢冷脉冷的错觉。急需清阴分伏邪,则苔色渐厚、腻、黄、浊。这个付谢和新谢不同。也有邪恶太深,不能一起出去的情况。即使治疗成功,一两天后舌头就会变得苍白干燥,舌质会变得干绛,舌苔会变黄干燥,就像从香蕉上剥茧一样。它们层出不穷,无非是外在的温邪。卫气自养而生血。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王世雄出版社)
30.《经》 俗话说“冬受寒,春暖”,意思是气盛的人会生病。冬天受寒伤,严重的话就是伤寒;如果是轻微的,就不是病。气藏于皮肤,或藏于少阴。春天阳气外放时,由于外邪的影响,阳气突然外放,引发潜气。如果不是外在邪恶因素触发的话,偶尔也可能会被隐藏起来。皮肤虚弱的人是冬天辛苦劳作出汗的人;皮肤弱者,冬季肾不藏精。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最薄弱点,是容恶之处(010-)。 30000)
31. 低温之邪,亦是冬季寒冷之邪。人之所以会痛,就是因为肾气虚了。既利用春阳之气外达,又利用肾气的暗动,助邪化热而出。 (《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32.六淫而不病。那些在后面的人总是被称为付邪。 (《温热逢源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
33、接触冷空气的人,严重的会立即发病,这就是冬天的伤寒;轻者受风寒轻微侵袭,不会立即发病。它从皮肤侵入,潜伏在三焦脂膜内,阻碍气的升降运行。它能暗生内热,然后积聚、加深内热。还可引发春季阳气生成,引发热气,甚至因外界因素而使身体衰弱。刺激热气,使热气从内爆发,引起热病,这就是后世方剂所说的郁气化温。 (《伏邪新书》 第5 期第5 卷)
(待续)
标题:温病证候与治疗精髓,每篇文章都是干货精选,绝对值得阅读和收藏
链接:https://www.yaowan8090.com/news/sypc/1185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评论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感觉博主把所有关于温热病的东西都整理得很清楚,每个方子都有详细的解析,让我受益匪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本靠谱的温热病书籍了!之前看了很多,这篇写的深入浅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简直是宝典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收藏收藏!每次看都感觉收获满满,每一句都是精华,能让我理解温热病背后的原理和治疗方法。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温热病总是缠身,买了这本书终于找到解决办法!感谢博主分享这么宝贵的经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实用性很强!里面很多偏方我也没听说过,感觉可以尝试一下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推荐给所有学*中医的朋友!这真的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书籍。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赞了!温热病治法确实很重要,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干货满满!每个方子都讲解得很细致,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值得收藏!以后遇到温热病的症状可以翻出来看看。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棒了!我本来对温热病很困惑,现在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于找到一本能让我真正解决温热病问题的书了!感谢博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治法真的管用!我在实践中验证过效果很好。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中医的朋友不要错过这本书!非常实用,学起来也会很有成就感!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没想到温热病还有这么多治疗方法!太感谢分享了这么多的干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值得研读!博主总结的经验很丰富,让人受益匪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收藏!以后有空可以慢慢研究这些治法。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烈推荐!这本书改变了我对温热病的认识,不再害怕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