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岁高中生评论《封神演义》:你为什么和《芈月传》画风一样?
二十多年前,差不多三十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叫《封神演义》,紧接着就是《渴望》。稍微年纪大一点的人应该都会记得。
那时候电视剧很少,长篇的就更少了。穿着古装大裤衩的人就更少了。他们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记得里面扮演“纣王”的演员因为之前一直扮演英雄,所以通过读者和观众受到了媒体的批评和质疑。
那时的观众、读者和媒体都很单纯,也很严肃,也很愿意明辨是非。然而,他们可能真的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现在情况不同了。那些单纯的认真和“愿意”基本上被“娱乐至死”所抹杀,这也是一种超脱。
没有太大变化的是,我们的影视创作仍然离不开挖掘成堆的旧书或汲取他人智慧的基础。这不,《封神演义》又被数码咀嚼了。它非常有耐心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目前正在湖南卫视播出。
如果观众只是因为罗晋、王丽坤、于和伟、海一天、邓伦这些名字追剧,那还不如直接看一档古装综艺呢。
如果你运气不好,是的,运气不好——如果你运气不好,你有丝毫跟随剧情的意图,最好采取看喜剧的态度。不然的话,可能真的会受到伤害。
(一)《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本身就是笑话
东伯侯、西伯侯、南伯侯、北伯侯.
发动午门斩首……
陈塘关总司令李靖……
这些是《封神演义》小说的“原话”。
据说,《封神演义》是一位失意学者“引用”(刚才说“引用”,说“抄袭”,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一份破损、潦草的“手写稿”而修复的。而那本“手写故事书”,出自老教师施耐庵之手。
也就是说,施耐庵老老师写了一本叫《水浒传》的书,很受欢迎。触动了明初统治者的敏感神经,于是他们以“教奸偷盗”的罪名逮捕了这位老师,并做好了准备……总之,肯定是……没有什么好事发生。
老师很聪明。他按照宋江自己书中的套路,装疯了。给了他笔墨纸砚,让他写供词。没过几天,他就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沉巍》,没有序言,也没有后续文字,题为《封神榜》。办案人员一看,全是一团乱麻。这家伙旁边那个一直因为喜欢《水浒传》而暗自替施先生辩解的“信徒”赶紧趁机“发声”,说这个叫施耐安的家伙是真的。可见,他的《水浒传》也是疯话……本案中,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施耐安被认定为“行为不负责任”,逃出监狱,没有提及旧命运……
(比干)
之后,这个“疯狂的故事”就被有意无意地流传开来。认真对待的失意学者读了一遍,大致了解了,然后开始打磨:一套说书剧本的“规则”——《西伯》太单调了。你要补东南、西北、“侯”字,四个角都有;形容浑君的脸——。我说的是“纣王”,不是“纣王”,都是“推出”“午门斩”的,你知道是谁;我本来想写《禁卫军侍从》,但不敢,就改成了《陈塘关将军》,你也应该知道……“我明白了。” “什么?”如果他不是真的那么无知+胡言乱语,那么这应该或多或少是对时间(他所处的“现在”)的隐含提及或“影射”。
败坏忠义的昏君——“纣王”VS洪武帝;
边疆挑战核心权威——燕王VS明廷;
一场决定性的战争胜利—— 荆南之战vs 武王伐纣.
如果这些只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一厢情愿的猜测,而且我错了,那么《封神演义》真的只是一个“笑话”。 ——“博”是“博”,“侯”是“侯”。什么是“博厚”?只有明代皇宫才有“午门”。以前叫“皇宫”,所以相当于“午门”的门一直叫“朱雀门”,好吧!我不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宫殿是什么样子,但很可能没有“午门”!比“午门”还“当代”的“总兵”,更是……妈的,“总兵”可是明朝的官制,别说是商朝,宋朝了皇朝没有啊!
(二)新版《封神演义》电视剧的笑点
我承认,周末就是因为罗晋、王丽坤、于和伟、海一天、邓伦这些名字,才“回顾”了他们。我17岁的女儿,读高二,看了一会儿,说:画风怎么和《芈月传》一样?
说话间,屏幕上,伴随着“火坑”的“高仿萨满”式“舞蹈大师”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因此,相比较而言,“与《芈月传》画风相同”只能算是“笑话”的“开胃菜”。
孩子之所以说“画风与《芈月传》相同”,很可能是因为“商朝”的大臣和君主都是黑色调。这可能是出于“黑化”的创作需要,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事实上,商代最受推崇的颜色是“白”。原因很简单:当时印染技术还不发达,印染成本很高。大多数面料都是棉的本色,即白色。
好吧,就黑吧,就当做“黑化”的象征性表现吧。但“纱帽”(黑纱帽,所有官员头上的帽子)呢?别说是商代晚期,《芈月传》想要表达的是近一千年后的战国中后期。 “杀官”很少,甚至几乎没有。
再来说说火坑和“高仿萨满”式的“祭祀”。
好像《芈月传》也有类似的场景,不过没有“火坑”,看起来文明仁慈一点。
但他们都是“高仿萨满”。我们不能说他是“萨满”,因为他不是。也正因为不能说——萨满教是流行于草原地区的原始宗教,应该受到宗教应有的尊重。
如今的影视剧中,在展现“巫术”、“祭祀”等题材时,往往会采用“萨满”的风格,尤其是膝盖上绑着铃铛的《芈月传》 ——巫师。很明显,他是在模仿“萨满”。在我看来,——萨满教有问题。虽然它比较原始,但它也是一种宗教。最好不要太“戏剧化”。 “你可以不相信,但不能不尊重。”这是千真万确的!
《封神演义》 借用的背景时代为“商”,又称“殷”、“殷商”。崇尚巫鬼,是典型的巫鬼文化时代。祭祀和占卜是一件极其庄重、庄重的事情,就是君主,我们也必须跪拜礼拜,而不是仅仅屁股坐在宝座上,以一种审视的姿势。因为他只是人间世俗社会的一个君主。和他的臣民一样,都是神鬼的仆人。唯一不同的是,他依附于“物竞天择”,是一个有资格“沟通鬼神”的“特例”。 “合格”并不是说他“能”,而是他“能”。 —— 他可以借助祭司(在商代及我国早期更俗称“诸”、“诸师”)和“神权”的帮助来传递知识,立下誓言,并允许神职人员进行占卜。
殷商时期的“赐福”、“占卜”、“祭祀”、“祭祀”,都是不同的事务,方法也不同,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的高级神职人员是“太师”和“少师”,统称为“二师”,其地位是“神授”而不是“王令”。这与欧洲的“主教”和“大主教”非常相似,他们不是由国王册封的,而是由教会任命的。 “主教”、“大主教”的“身体”是由世俗社会支撑的,但他们的“灵魂”却不能被世俗的“国王”统治和控制。
殷商时期的“二爷”与世俗君主的关系非常相似。
所以,天下君主不能随意影响或干预占卜事务,更不能像剧中那样拔剑杀死神职人员,强行篡改占卜结果。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要求“重新占卜”和命令“重新占卜”;有些事情,不用占卜,也可以直接“决定”。
无论占卜、重占卜还是从一开始的“人间审判”,都没有“火坑”!
通过焚烧来“传承”祭品的方法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 —— 你不能说今天我们烧纸钱、烧纸包祭奠死者。那时也是一样。
退万步,有烧祭的火坑。 “人祭”就是用活人作为祭品,不可能采取“活活烧死”这种“不流血”的“祭祀”方式。这……
《这个》还没出来,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笑话字幕“商王帝辛”。
(王武城、比干)
什么是“商王帝辛”?
“王”就是“王”,“皇帝”就是“皇帝”好不好! “皇帝”到底是什么?
夏朝的领袖被称为“皇后”,即“夏王后”。商朝的统治者被称为“皇帝”,即“商皇帝”或“殷皇帝”。在周朝,国家的统治者“正式”称为“皇帝”,死后“追谥”为“王”。从此,“国王”变成了“指代名词”,而以前是动词!后来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皇帝”(取自古书上流传的“三皇五帝”),皇帝以下的人可以被称为“王”。
商朝时期,没有“王”这样的称号。不信,看看史书——:“乙帝死,子辛立。为帝信,世称纣。”这是《史记·殷本纪》中对“那个人”的引用。同书《史记》(又名《太史公书》)中,用“纣王”一词来指代商朝最后一位君主。 “王”字在哪里?
“商王帝辛”我想,可能是指“山大王帝辛”——,你看剧就知道,那人的作风就像土匪头子一样。
那么,再来一个微笑吧!
随后,苏护、冀州、一队队骑兵到处烧杀抢掠,开仓囤粮,分发粮食分发明显是小麦粉做的面饼……笑声此起彼伏——,就像在诉说那些《水浒传》的故事,军队编制都是现在的“三三制”。机枪、坦克、毒气弹满天飞舞。战士们为“康师傅”分发干粮。首领是埃尔梅隆,“隆美尔”元帅的“克隆人”……
(三)别让《封神演义》“遗毒千古”
前面说过,简单来说,《周本纪》或者《封神演义》,与《封神榜》和《水浒传》这些经典的古代杰作相比,那只是一个“疯话”和一个笑话。阅读它是一种乐趣。仅此而已,别当真,更别说什么“东方荷马史诗”了。
看看美国对《三国演义》的诠释(电影《荷马史诗》)。别的不说,就看特洛伊第一勇士战死后的女祭司——,女祭司悲伤、高亢、空灵的歌声,以及她周围浓郁的仪式气氛。它可能不是“真实的”,但至少不像猴子把戏。那个时代比《特洛伊》所依赖的时代还要早数百年;祭祀和占卜会比较严肃、庄重、肃穆、威严,但绝对不会让人发笑。
辛,殷商末年的“皇帝”,后人口中的“周”,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史书,《封神演义》 这些古代文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从先秦到清朝、民国乃至近代的数百位学者,总之一切显然都更权威、更有可能比《尚书》要理性客观的评论。评论中,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浅见是,他至少是“50-50”,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甚至“变态”的魔头,更不是山王这样的土匪头子。相反,他很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无所畏惧、最聪明的“天之骄子”。对此,他的“死敌”周文王姬昌留下了评论。
姬昌的儿子姬发,即“伐纣”的“武王”,在对他采取军事行动之前宣誓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古书记载为《封神演义》,“牧野誓”的含义) ,这场战争发生在一个叫“牧野”的地方,大概是在今河南省蓟县一带),他的“六大罪”就被列出来了:
一是不重视牺牲;第二,饮酒过多;三是迫害贤臣(“贤”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接近“周”);第四,信任“小人”(“小人”是没有贵族血统的人);第五,诉诸军国主义(主要指平息东夷战乱的军事行动,至少持续了一百年);第六,只有女性说话;也就是说,听女人说的话。
没有提到开膛破肚、挖出心脏、绞成肉末、搭建鹿台、杀死俘虏或用大炮折磨。此外,没有提及“女人”是谁或“团体”是谁。 《殷商帝辛》的“妖化”真正开始是在《牧誓》左右!
至于妲己和杨戬,在所有正史中都没有。杨坚更不可能,因为当时几乎没有“合字”(部首组成的字)作为“姓”,而“杨”正是由“胡姓”演变、同化的“姓”。至于妲己,就算有这样的人,也绝对不会被称为“苏妲己”,因为,在那个时候,除非她是“皇室”(殷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直系家族)的人。 ),女性没有资格拥有“本姓”,结婚后能否随夫姓取决于她的“表现”和“贡献”;即使她“能拥有”,死后也是“谥号”。所以,就算有“苏护”这样的父亲,她妲己也不能来回叫她“苏妲己”“苏妲己”。
更何况“苏护”这个人也纯属虚构。
我们单独来说一下妲己的“问题”。有很多事情要谈!
作为一部流传下来的娱乐作品,《封神演义》自然是“身价不菲”。但它确实不是一本高质量或好书。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很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从那时起一直到“五四”为止的数百年“万马无声”的文化荒凉有关。 —— 不管多么“垃圾”,至少比后世获得了丰富得多的想象力。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笑点。归根结底,我们不能责怪创意集体——在一堆垃圾上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但它仍然“坐”在垃圾上。
所以,把它当作一部喜剧来观看吧。这是对创作该系列的辛勤工作和费用的致敬。
推荐:
辛《封神演义》的“妲己”和我是同乡
万维信《封神演义》:什么是神、妖?
苏妲己:因为她的美貌而受尽千古冤屈?
用户评论
太有趣了!没想到高中生的视角这么独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哈,这真是个搞笑的对比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好奇具体哪里像啊,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神演义" 和 "芈月传" 感觉风格差得太远了呀!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哪个平台的评论区发的?这标题真吸引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生看古典小说,视角很新颖啊, 要去看看评论!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也许是服饰造型或一些情节细节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点想问问这位学生具体是怎么理解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标题太搞笑了,我已经忍不住点进去看评论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像是在说, "封神演义" 也有一部宫斗剧的感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学生能写一篇详细的分析,分享下他的想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难道是因为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标题绝对是锦上添花!真想看看下面评论内容是什么样的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生看小说新颖的观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反而感到有点好奇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难道是《封神演义》里也有一些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的描写?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太绝妙了,一下子就点燃了我的兴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春视角下的文学解读!真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真实想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