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梅论道教文化在《水浒传》写作过程中的作用与表现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浒传》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内容、主题、艺术风格等考证的范围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这部大书的内涵及其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实属罕见。其原因很少被提及。
1.《水浒传》 道教色彩的形成过程
《水浒传》的道教色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水浒故事的成熟而逐渐形成的。
众所周知,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民间就已经流传着水浒故事。例如,南宋街头的人讲“石孙离”、“青面兽杨志”、“花和尚”等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分散在“公安”、“朴道”、“棒干”等故事类别中。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看不到道教的影响。
大致制作于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年,梁山故事已初具规模,包括杨志卖刀、抢生辰纲、暗放朝天王、宋江杀奚、玄女等。寺受天书、张叔业招募、投降等
其中《玄女观受天书》讲述了宋江为躲避官兵追杀,走进玄女观。官兵已退,道:“我出了殿,拜见了玄女皇后,只见香案上有一声巨响,打开一看,发现上面有一卷文书。”宋江打开一看。并认出这是一本天书,上面还写着三十六字。”名字……宋江看名字,最后有一行字:‘天书赠天罡书院三十六猛将,胡宝义宋江为统帅,以行忠义,铲除奸恶。”
这给水浒英雄的事迹蒙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水浒故事的道家性格开始形成。梁山好汉不仅拥有天赐的“天罡地煞”身份,而且他们的起义也打出了名正言顺的旗帜。“奉行忠义,消灭邪淫。”
后来,在康进之所著的《元杂举《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杂剧》中,这面旗帜变成了“杏黄旗七字:宋公明为天”;无名氏《元杂剧第《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楔子》中写道:“三十六英雄齐聚,无一配得天魔星”。
这说明到了元代,水浒英雄已经皈依道教,被列为神仙。他们的事业也是上帝旨意所允许的,具有至高无上的使命感和神秘感。
《水浒传》 漫画
接下来我们详细看看保留的各个版本系统(由于《水浒传》版本较多,所以这里就从版本系统方面来讨论。
传统版本体系以荣玉堂版为代表,属天都外臣版,观华堂版,属大地渔人版。
简体版系统中有关道教的重要情节(以《京本增补校正全象忠义水浒传志传评林》份为代表):张天师祈求祛瘟疫;洪太伟意外远离妖魔:观华堂版作为全书的“楔子”,其他章节为第一章。
公孙胜英《七星聚义》:荣玉堂版第十五章、观化堂版第十四章、《志传评林本》《京本增补校正全象忠义水浒传》(以下简称经本)第十四章。
宋明公孟选女传授《天书》三卷:《融玉堂》第四十二章,《观华堂》第四十一章,《荆》第九章、三十六章。
《忠义堂世界手天文》:《融玉堂》第七十一章,《观华堂》第七十章,《经》卷十四。
吴家良五方铺四方旗,宋公明布九宫八卦阵:荣玉堂本第七十六章,经本卷十五(吴家良铺五方旗,宋公明布八卦)大批)
宋江访罗真人:荣玉堂本第八十五回,经本第十七卷。
宋公明梦受玄女之法:荣玉堂本第八十八回,景本第十八卷。
公孙胜辞别还乡:荣玉堂本九十回、景本二十三卷。
宋代江江睦州罗天骄,颜庆慈为师,武松为道士:荣玉堂本九十九回,景本二十五卷。
宋公明神聚辽儿洼,徽宗梦梁山泊:容玉堂本第100回,景本第25卷。
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水浒传》版本虽然比较复杂,但各个版本对道家情节的处理相当一致,而且都保留了水浒英雄的神秘色彩。这种“保留”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许,不“保留”它是不可能的。不管怎样,这说明水浒故事已经具有浓厚的道家底蕴。没有这个,它就不是一本书。
下面,我们以荣玉堂的《百章全本《水浒传》为例,对《水浒传》中道教的作用进行详细讲解。
2、罗天大角:大框架的支柱力量
《水浒传》年,进行了三场大型祈福活动:首届“张天师祈瘟疫”3600仙罗天大角、公孙胜主持的第七十一届罗天大角、公孙胜主持的第七十一届罗天大角、宋江在睦州所设的罗田大教九十九章。
每次都是为了结束一种情况,并激发小说进入另一个阶段。巨书百章,就是靠这三只大型罗天大角支撑的。
小说第一章以“张师祈瘟疫”开始。由于瘟疫流行,朝廷派洪中尉请龙虎山张天师制作了三千六百钱的罗天角,以避灾避难。
然而,进行这个仪式导致了天罡地煞的诞生。因为早在几代魔法师之前,道祖洞玄大师就用铁锁符预言了一百零八颗魔星,将它们放置在“降魔宫”中,并打算“遇魔开”。一场洪水”。
随后,“但经中的一代天师亲手加了封印,让后人不敢开启。妖王离开后,势力十分强大。八九代天师祖先今日发誓不开之。”
但洪中尉到来后,他不顾大家的劝告,强行强行打开铁锁。 ”只见一道黑色能量从洞口中滚滚而出,将宫殿的半个角落撞倒,黑色能量直冲上半天,天空中散落数百道金色光芒,向四面八方望去。 ”
梁山好汉的诞生,让“一帝夜寝不安,日废食,直至猛虎藏万子城,飞龙聚辽儿洼”。
小说一开始,《水浒传》的英雄们就被赋予了天赐身份和压抑叛逆的性格特征,不可抗拒的道仙力量被置于白丹八人的头顶,成为他们命运的主宰。如果你想活,你就会死。
显然,这个救度众生的罗天大蛟和闹事的洪太尉,都是来搅乱天下的。
世界大势,治也是真人治,乱也是真人乱。真可谓“成则萧何,失败则萧何”。
水浒人物·罗真人
接下来的七十章,都是在讲述下界各个妖星的经历。天罡与地魔在人间各有各的磨难。
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等人几乎是排着队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都被“被迫”上梁山。 (意思是身不由己,有命运的颜色)
到了第七十一章,一百零八将全部齐聚梁山。宋江“欲在心中筑罗天骄,以报天地诸神的庇佑”。
一是为众弟兄身心安康祷告。
其次,只希望朝廷早日垂青,赦免滔天大罪,愿大家都以身殉国,尽忠报国,一死了之。
第三个建议朝天王早点投生仙界,这样每一生都能重逢。超越恶死、火烧、水淹,一切无辜受难者,皆得得善道。 ”
终于,上帝感动了,“那是夜三更,我听见空中有声音,如丝裂之声,就在西北的天门城门上。众人一看,只见一道声音传来。”两头尖、中间宽的直立金盘,又叫天门洞,又叫天眼洞,里面的光芒射入人们的眼睛,云雾缭绕,一片片。火从中间滚滚而出,如栲树一般,直滚下徐皇坛,火绕坛而滚,因南而入地……宋江立即命人将土挖开。铲子锄头,寻火块,挖不到三尺,只发现一块石碑,正面和侧面都有“”等天文铭文。 《天书》的译文是:“头部一侧是‘行天道’四个字,另一侧是‘忠义’四个字……共三十六行。前面的天书,都是天罡星;背面还刻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方所写的一切正人之名。”
据《天书》记载,梁山开始发生质的转变,从一个无序的团体,变成一个有地位差异、有行动计划的有组织的团体。
不仅“天罡、地煞星、星辰已排列整齐,各领主守其位”、“各有执事”,而且“新立了横幅等物品,竖起了杏黄色的旗帜”。山顶上,写着“行天”四个字。
这就是宋江等人操纵梁山命运、改变梁山伸张正义的宏伟目的的开始。因为重聚之初,英雄们在思想认识上很难达成共识。百将军、八将军上山的初衷大多不是为了“为天伸张正义”,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后半生幸福”。
上山之前,阮家三侠都羡慕水泊的英雄。 “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按重量分金银,穿丝锦,喝坛酒,大块吃肉,怎能不高兴啊!我们兄弟三人,你没有本事,怎么向他们学*呢?” “若能用一日,眉毛将死,眼睛将张开”(第十五章)。
然而,以宋江为首的群臣(除林冲外)都一心求赦罪求和。 “以后我只要到边关,一枪一剑,得妻一影,就可以永垂青史……”(第32章)。
因此,晁盖一死,掌握领导权的宋江立即想将“居义”改为“忠义”,以实现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夙愿。然而,一切根本性的改变都需要一个名字来说服所有人,所以这个罗天节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不仅是一次庆祝天罡与地煞在梁山相聚的总结大会,更是一次决定梁山命运的决策大会。
这样一个承前启后、承前启后的会议,并没有给英雄们参与讨论的机会。而是依靠道教信仰,让一向厌恶秩序的英雄们在虔诚而又有些神秘的氛围中服从秩序的安排。一百零八名将领听从天眼落下的石碑的意志和安排。皆曰:“谁敢违天地之意,物理之数”(第七十一章)。
道教的神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再次预先安排了英雄们的命运。
宋江在梁山坐上最高位置,掌握绝对领导权,制定了“为天行正义”的行动计划,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群雄,为后续的招兵买马做好了充分的公开准备。
这个罗天节,是梁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梁山的主要目标不再是“用刀剑杀尽不义之人”,而是“为天伸张正义,保国安民”。从全书的结构来看,这个仪式是小说的一大节点,一切都取决于它。
第三次祭祀仪式是在第九十九回。宋江等人在方腊取得胜利后,制作了三百六十罗天大角,以纪念化身前后死去的兄弟。
此次追悼会不仅纪念阵亡英雄,也为小说结束战斗进入下一阶段开辟了叙事空间。
葬礼结束后,幸存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宋江、卢俊义等人,热衷于功名,希望娶妻生子,一展宗派风范;另一派是宋江、卢俊义等人,他们热衷于追名逐利,希望娶妻生子,一展宗派风范。看透世事的鲁智深“各走各的路”武松、颜青等人。
戴敦邦画作·水浒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当燕青告别卢俊义时,双方对于名誉的看法基本上代表了两派的态度:燕青认为“夺地夺城的野心已经得到了回报”,而人生大事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照顾好自己了。
他想“躲起来,隐藏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度过余生”。再这样下去,韩信、未央将有祸患,恐怕“临祸难逃”。
卢俊义则不明白,为什么颜青成名后“正要衣锦还乡,寻妻影影”,却去“寻此物”?无济于事”。主仆俩患难与共,最终因人生追求不同而分道扬镳。
这也是梁山好汉们上山、受天文、排座以来,隐藏在“杏黄旗”之下的思想差异的综合展现。
公孙胜、武松、李俊、佟氏兄弟等人的人生观与颜青是一致的。他们的相继退休,都是受到一种人生信念的影响,这就是罗真人所说的:“当你很骄傲的时候,你就应该退缩,不要。” “久恋财”,说白了,就是见好就收。这是最普遍、深入人心、深入人心的道教信仰。
总之,这罗天大角,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贪图名利,以及是否功成名就后退的分水岭。此后,梁山叛军如星辰一般,战斗得庄严:战死者得救,聪明者退去,天罡地煞大半消散,众人回归。他们各自的立场。
叙事空间越来越宽广,叙事事件也越来越单一。无非就是解释那些痴迷者的结局而已。小说至此,故事的结局尚未结束,春天的意境正在褪去。
3、仙道祖:远程掌控全局的力量
《水浒传》 英雄飞升,猛虎跃起,实在是太麻烦了。但无论你如何努力,都逃不过少数冷眼之人的算计。
最远的是洞玄真人祖天师,数百年前他就将一百零八颗妖星锁了起来,等待“遇大水而开”。
除了这位祖师之外,还有两位掌控实权的“统帅”:下界的真人罗和天界的玄女。
他们二人住在仙府,关心天下大事,时刻远程掌控着梁山的整体动向。
罗真人是梁山事业最早的支持者,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发起者之一。创业初期,他的徒弟公孙胜来找他,想送给他一套财富和晁盖,他就和他一起上山。
日后回顾文公和孙胜的性格,显然是听从老师的吩咐,不可能自己做主。
公孙胜在梁山呆了很长时间。直到他邀请宋江上梁山,他才以探母的名义悄悄退出。
宋江上山后,诸龙皆有首领。梁山起义军的发展壮大,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相对平缓的时期,宋江足以维持,所以公孙胜不再充当梁山英雄。
后来宋江打不过高廉,就请公孙胜出来。罗真人本来不想让他去,但因为此行“可以拯救宋江,保国保民,为天伸张正义”,所以他主动传授爱徒“五雷天罡法” 。
但又嘱咐他“不要再被人欲所束缚,而错过重要的事情,专心学过去的道”,并要求他“遇幽处止,遇卞归”。
也就是说,罗真人一直支持宋江的事业,直到征服辽国回到北京。按照他的看法,征伐辽成功后,他将达到梁山事业的巅峰。此后,他将“落叶归根,找到自己的身份”。 (此观点在第八十五回宋江拜访时再次提出)
公孙胜帮助宋江击败官军,再次在梁山泊设坛行礼,为宋江请了天赐石碑,并为一百零八位将领预留席位,帮助宋江成为第一。
梁山大局已定,他的使命也基本完成,罗真人的幕后指挥也暂时告一段落。
宋江上梁山最大的使命就是扭转大局,将绿林好汉的“忠”转化为陷入困境的大臣的“忠”,最后将群雄送上朝堂。
宋江的思想虽然有其主观性,但最直接的影响却是九天玄女娘娘的“法旨”。
九天玄女,原本是上古神话中的战神。后来,她被道教封为女仙。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黄帝不胜,叹泰山之威,感王母之感动,遂令九天玄女降临,受天子之命”。甲、兵、符、图、印、剑等物,并为制八十面夔牛姑,打败蚩尤,征服天下。”
《水浒传》,这位皇后还在做她平常的工作。第43章讲的是三卷天书,第88章讲的是破阵之法,两者都与战争有关,但这一次她并没有帮助宋江“战胜天下”,而是利用了他作为“打败世界”的枪;而她也不再被指派亲自上战场,而是坐镇中央军队,指挥数千大军。她的地位显然比黄帝高很多。
看她对下层社会的关心有多么迫切,就像一位幕后听政的太后。第四十三回:《寰岛村受天书三卷》,谆谆教导宋江:“汝能为天道主,忠义为臣,辅国济民,除邪除恶。”将来当大臣的时候,你的功绩就会得到实现。”
第八十八章还“邀将议国事”,再三叮嘱宋江“坚守忠义”、“保国保民,不悔退”;并屡次许诺“将来还要建琼塔、金宫,你别当真”。
她还大致概述了宋江一生的大事:“遇多福,遇良人也不错,南北和睦,皆见非凡成就”。的地方。”
宋江的人生经历确实是遵照皇后的圣旨,从“行天路”纲领的确定,到“遇到困难时的委屈求和”,以及“功成名就时”的委屈求和。没有遗憾,都是听从太后圣旨的结果。
皇后的意志左右着宋江的行动,宋江的行动又引导着群雄的行动。所以,排行九级的玄女皇后,也算是梁山阵营的最高统帅了。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与宋江的谈话中,并没有常见的道家“无为而治”、“有功而退”的思想。相反,她一味地告诫他要忠君报国,忠诚负责;琼塔仙塔对她产生了诱惑;她用丰都地狱来威胁她,在那里她将永远无法再站起来。真是恩惠与力量的结合,好强大的女帝啊!
在她成功指挥梁山众雄报国之后,她并不关心陨落星辰的悲惨结局,就连她的弟子宋江也不关心(宋江在梦中两次接受过她的指点,可以说是入宫的嫡系弟子。) 他不关心他的生命安危,被杀之前也没有再问他什么梦。
宋江死后,他的灵魂依然回到了廖儿娃身上,只是不知道她“日出琼楼金殿,莫再错过”的诺言什么时候才能兑现。至少自从幽州之梦之后,就没有再见过这位皇后了。
对于宋江等人的生命起源,罗真人与玄女九天有着不同的态度。
按照两位神的“指引”,梁山好汉的结局也有两种结局。在九天玄女看来,只要宋江等人忠心耿耿,尽到自己的责任,能够生生死死做贵族,就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荣耀,无论结局如何。
而且她相信,只要忠孝,无需刻意修行,就能长生不老。所以,她答应宋江将来会重回仙位,而她并不在乎他是怎么死的。但罗真人非常关心人的结局,反对贪图名利。
道家强调“天道至极则反,满则失”。 “盛则衰,日正午则动,月失则满,喜则终而悲。”
道教九诫之一是“不贪名利”。下九戒还包括“不求名、不贪高荣、不泛滥”的教义。 .
道教之人虽不疏远世俗,不介意介入世俗,但基本教义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所以,罗真人支持甚至指使自己的爱徒下山兴风作浪,帮助宋江等人取得了功绩,却没有让公孙胜再向前一步。
最大的繁荣必然导致衰落,最大的幸福必然导致悲伤。这是道教徒的禁忌。小说中,罗真人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85回,宋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跟随公孙胜去拜访罗老爷,“我将所知道的详细情况告诉罗老爷,还请您帮忙。”
罗大师劝他“得意之时就退,不要长期贪恋财富”。又赐他八句诗:“忠义难得,忠义难得。幽衍之事成后,明月虚照。立冬大雁齐飞。吴头楚尾,官俸禄”。一起去吧。”
这八句诗实际上就是小说背后的思想。梁山好汉征服辽朝后,开始出现了一些苗头:公孙胜在回京途中先行离开,乐贺等三人在敌人溃败前被留下。战胜敌人的过程,伤亡惨重,元气大损。
凯旋回京途中,颜庆等人归还官衔,扬长而去,“只为除掉全尸”。
返回朝堂的二十七人中,命运最惨的三人是宋江、卢俊义、李逵。册封和册封毒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罗真人预见到梁山事业的繁荣必然走向衰落,因此在此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爱徒,并救了公孙胜的性命。宋江等人固执地炫耀自己的宗门风范,实际上只是遵循玄女皇后“不留遗憾”的教诲。结果就是“千古英雄两块土,暮云草木倍受伤害”。
但不知不觉间,他却看到了水浒故事中浓郁的道教文化底蕴。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4. 形成《水浒传》道教基础的社会文化背景
《水浒传》 浓厚的道教底蕴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元时期从故事的起源到本书的完成,都是道教盛行的时期。宋真宗在位期间,想以神力安定人心。他说他梦见一位神灵降临,说有一本天书赐给他。
据记载《宋史·礼志七》,宋真宗朝的“天书反复降临”闹剧上演了约3次,举国欢庆。
宋江梦见从玄女那里得到天书,祈求梁山泊开天眼,降下石碑,这是真宗的一大遗风。宋徽宗甚至崇尚道教。他曾自号“道主皇”,集神、教主、帝王于一体。这是历史上唯一的皇帝。道教信仰可以说达到了狂热的顶峰。
《水浒传》 故事发生在徽宗时期,小说中频繁出现斋戒宴饮的场景。甚至以罗天大角为全书的主柱,可见其中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气质。
到了元代,全真道教和正一道教在民间“如风火一般,愈发炽热”。 其中道教全真教是融儒、佛、道三教为一体的新教派。
全真道教创始人王氏在《第《示学道人》首诗》中说:“心正则无邪,三教会聚而为一家”。另有诗云:“儒、释、道三教相通,三教历来同祖风。”其弟子丘处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其所著《磻溪集》卷一有诗曰:“儒释道三教始祖,古今万圣圣人同源”。
全真道教的教义集中在“全真”二字,强调个人内修的“真功”和利世利人的“真行”。
全真道教始终把履行儒家伦理原则作为修行“真功”、“真行”的前提。又说修炼内丹必须以“忠君孝师”为第一要务。
知道了这一点,再回顾中罗真人和公孙胜的言行,不难发现师徒二人践行了全真道教的教义。
每次公孙胜退伍,罗真真都会叮嘱他三件事:尽力辅佐宋江做大事,别想母亲,别贪图富贵,他会回来的。当他成功的时候。
这三件事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关怀:救国、伦理亲情、个人成就。这三者必须予以考虑并确定优先顺序。前两者是基础,后者是最终目标。这与全真道教的主张是一致的。是完全一致的。
可以说,《水浒传》的仙品大部分是在全真道的影响下形成的。
宋末元初,提倡忠孝的《敬明道》应运而生。它的全名是“敬明、仲明、孝”。其教义是“以忠孝为本,尊天道,顾生死”。
净明道是天师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道教派别。由于它强调忠诚和孝道,因此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元代官僚士大夫十分推崇其学说,推崇“道之无上德”。 ”。
明代阳明派王龙熙、高攀龙等人与景明道教交往密切,高度评价其教义。高攀龙认为“徐景阳是诸仙中最有正义的,他的传记只有四个字:忠、明、孝”。
《水浒传》 元初中宣皇后天书圣旨的出现绝非偶然。此时正是景明道崛起之时。
《水浒传》
玄女皇后《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年的法令虽然不如后来的法令那么条理清晰,但已经有了“延忠义,灭邪除恶”的指示。
随着景明道在元代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宋江的历史使命在元剧《水浒传》中逐渐明确:为天伸张正义。到了元末明初,《大宋宣和遗事》石公与洛公的联姻期间,玄女皇后可以向宋江郑重承诺,只要他“尽忠尽忠为臣” “无怨无悔”,他就能“很快”重回紫府”,跻身神仙之列。
成神不需要刻苦修炼。只要你生前能做一个忠臣、一个孝子,死后就一定能升仙界。这几乎是景明道教义的翻版。《水浒传》曰:“人可以弘扬道,但道不能弘扬人,要么参禅问问题,要么入山修行;最重要的是建立忠孝方寸的根基。”清净,有四美(孝、悌、忠、信),神渐通灵,不修自成仙。”
—— 以忠孝为人生终极追求,与全真道的主张完全不同。全真道把忠孝视为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前提。因此,提倡追求名誉,“不贪名名”。嘴上讲孝道,却把亲情视为“不义之业”。总之,忠孝必须有度、有度。
《净明大道说》年间,罗真人主张倾向全真道教,玄女皇后则推崇景明道教。他们对梁山事业大势的看法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宋元以来全真道和景明道的社会状况。影响。
从英雄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结局来看,玄女皇后的想法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罗真人显然处于优势,他的思想已经成为小说的主导精神。
《水浒传》中道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题材的处理上,也形成了小说整体的道教气质,使得整部小说自始至终都充满了道教仙气,并且有心中有一种不朽的风格,无法磨灭。
《水浒传》的仙侠风格与元代仙侠道剧颇为相似。剧中的仙道老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士,而是更多的有学者隐士的思想和情趣。例如,《水浒传》中的钟离权说:“我独自远在森林和春天,而你却枉然。”有了半点名气,你看看紫塞军和黄格尘多久就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了,不像我。”
他们在山中得道,心安理得,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凡间发生的事情。他们仍然以局外人的冷静来指出、批评、关注局内人的命运。他们对世俗事务和生活的态度大多与愤世嫉俗、世俗、世俗的爱情交织在一起。
这种在世而不为官、生于世而不忘世的精神追求在《黄粱梦》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小说开头是这样的:“……兴衰如脆柳,人生经历如浮舟。看到无数的名字,无数的身影,有无数逃亡的人。刹那间,新月,江湖化作桑田古道……”
第一百回另有诗云:“早知黄土埋毒,已学会用蛮渔船”。
他既与世隔绝,又关心红尘;他提倡谨慎自保,但也注重古今鉴今、警示后人。他情感的复杂性、思想的矛盾性,与道教神剧中的神仙如出一辙。
这让人想起丹纳在《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人们知道如何解读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发现的将是一种人类心理。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也是一个种族的心理。”
也许我们这里看到的“精神相似”只是时代心理,甚至是一个民族心理的表现。
鲁迅老师曾说过:“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对道教精神的心理认同在今天的我们中国人中依然存在。
《英国文学史·序言》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其悠久的道教传承是分不开的。
笔记:
《水浒传》第37章。
《林兰香》第34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第一卷6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张万福《道藏要籍选刊》
姚绥《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分别参见《重修玉清万寿宫碑》 第25 卷第798 页、第24 卷第627、620 和634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道藏》 第5卷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太有意思了,没想到道教文化对《水浒传》的影响这么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水浒传》里有很多道教色彩,作者分析得非常清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盛志梅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对《水浒传》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让人感慨,《水浒传》不愧是中华优秀文学作品,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道教文化对《水浒传》的塑造影响确实很重大,从人物形象到情节走向都有体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去看一遍《水浒传》,感受一下作者所言的道教元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盛志梅的研究很有水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道教文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文学作品也能反映出来。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来以后读小说要多关注一些文化背后的因素哦!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浒传》不仅仅是一个好故事,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分析透彻,让我对《水浒传》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道教思想融入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非常巧妙!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水浒传》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受到大量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盛志梅的研究对我们理解老美的文史很有参考价值。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分析文章让我对 《水浒传》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道教文化的影响这么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的观点独到,让人眼前一亮,不得不赞叹道!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之后我更加想去学*一下道教文化知识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水浒传》的研究和探讨确实很有意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是个好文章,写的深入浅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