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服:汉代的金线玉衣和契丹的铜网衣有什么区别?
(一)玉殓之葬
四千年前,先民眼中的玉和石一定是有区别的。玉的温润、坚硬、透明、细腻,让这种“石头中的另类”脱颖而出,成为极其特殊的存在。 ——“石之美”,它一出现就带有非常强烈的私有制和阶级的象征。毕竟,史前时期高难度的玉石处理技术,必然会让玉石的生产消耗大量的社会劳动时间,但能占用大量的劳动时间的只能是那些拥有高权力的人利用别人的劳动时间。
经过研究和思考,它成为一个宝藏
生前被玩弄,死后陪葬。玉始终伴随着主人的命运。寺墩墓地中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玉葬,其中以M3最为重要。该墓距地面仅75厘米。墓主人是一名20多岁的年轻人。他的下葬姿势是仰面躺着,四肢伸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随葬品除日常陶器外,还包括玉器120余件:包括玉器生产工具和玉器装饰品,尤其是玉琮57件。最有特色。
良渚文化寺墩三号墓平面图
其实,最有趣的是这些“玉墙琮”的摆放位置:二十四枚玉琮出土时,有十多个放在尸体的头前、脚后,有的压在尸身下面。头和脚。做工最精良的两件放在胸部和腹部,放在腹部的一件最大;至于三十二枚玉琮,除一枚置于头顶右上方的手镯式玉琮外,三十一枚方柱形玉琮(除M8:1为头顶正上方)基本排列人体骨骼周围。
良渚文化寺墩M3出土玉器
很难想象,在距今4500年至4200年前的良渚文化寺墩墓地中,已经出现了后周礼祭中祭天地的“璧”、“琮”,并被这样的人所使用。 20多岁的年轻而杰出的男人。为男人所拥有,死后用于埋葬。关键在于这五十七块玉璧、玉琮的摆放位置,要覆盖死者的全身。
头部、四肢、胸部、腹部均安有玉琮。这样一来,至少从外观上看,整具尸体就类似于一个“美女”,墙壁和琮都具有一定的神力。这样,整个事情就具有了转化的意义:从肉身的易朽,到玉的不朽,这可能就是汉代——《生命的转化》中玉衣的最早来源。
(二)缀玉之衣
但有一个问题:玉壁玉琮虽然可以覆盖头足胸腹等身体关键部位,但身体还有其他部位是无法改造的。我们应该做什么?
学术界认为,史前“玉葬”与汉代“玉衣制”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弥补了从“局部”到“整体”覆盖的缺失环节。这是两周的时间。流行的“玉缀衣”,就是在死者的衣服上缝上玉片。
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既然大块的玉石无法小心覆盖,那岂不是可以将它们拆散,分成碎片?因此,在金猴墓园M8,这个巧妙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头置玉筒,头下置五龙项链,脸上蒙玉。头部改造完成;
胸腹左右各各各有一玉盘。上身缝有细玉柄形器。上肢和躯干发生转变;
左右大腿、小腿各覆上玉柄状物体,下肢改造完成;
双手屈臂置于胸前,握玉柄,双脚踩玉盘。手脚改造完成;
大腿根部放有玉琮,可以用来保护生殖器。
晋侯墓地M8棺材内物品分布示意图
总体而言,晋侯墓葬中的“缀玉”方式似乎具有一些汉代玉衣的雏形。那么,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样的举动呢?《墨子·节葬》:“死去的王子都埋在车库里,然后把金玉珍珠比尸体。”这是只有有钱人才能玩的游戏。
(三)玉匣之制
玉衣也常被称为“玉盒”。与玉衣相比,杨Sir认为“玉盒”的命名方式更能说明问题的关键:一个像鱼鳞一样的盒子,容纳着身体。整个身体都放置在里面,将身体与外界隔绝。它比玉衣更加生动、全面。
事实上,汉代最早的玉衣确实很简单。临沂刘贞墓出土的玉衣仅由一个面具、两只手套和两只鞋子的“五件套”组成。也就是说,你只能勉强保护你的头、手和脚。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以点代面,即用身体最远端的点来代替全身,起到象征性的作用”。说白了,还不是因为穷吗?
山东临沂刘瓒墓出土玉衣五件套
因为从玉石的原料分析,主要是新疆的和田玉和辽宁的岫岩玉,一个是西域的,一个是东北的。对于新建立的汉族政权来说,强有力的控制还没有完全实现,所以玉石的开采和输入大陆直接导致了玉石材料的短缺。真正意义上的“终极”玉衣是在武帝征伐西域后出现的,为玉衣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元鼎四年下葬的中山靖王刘胜所穿的金玉衣就是一件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品,由2498块玉片和金线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套完整的金玉衣。玉衣。有领玉衣可分为蒙面、兜帽、上衣前后片、左右袖子、左右两条裤、两只手套、两双鞋。与玉衣相配的陪葬玉器还有“玉九孔塞”、双手握着的黄形“玉握”、头下放置的镶有玉龙头的铜枕。
中山靖王刘胜智金玉衣
值得注意的是,刘升的金丝玉衣不仅形态更加完整,而且脸部的轮廓和身体曲线的塑造,让“衣”的概念在玉衣中消失了,什么是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像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玉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它表明了玉衣功能的进一步升华,即它不再仅仅满足于保存玉衣的功能。尸,而是更注重化尸!
中山靖王刘胜玉衣局部特写
事实上,希望尸体能够长久保存,一直是古人的美好愿景。历史上的一则轶事似乎证明了玉衣有着不可思议的功能:它不仅可以保存尸体,还可以使其栩栩如生。
《后汉书·刘盆子传》:“贼发出来,收进玉盒里的东西,都是不如命的,所以赤眉之人常行淫事。”
因此,刘胜和窦万的尸体的保存是煞费苦心的,至少包括四层防护:
塞满尸体九窍的“九窍塞”是为了防止人的精气外泄。这种仪式背后的理念可能就是后世葛洪总结的思想:“九窍中有金玉,则死者不朽”。显然,这只是一个部分的转变过程。身体周围放置着大小不一的玉片18块,胸前3块,背面5块,身体两侧各5块。玉璧被发现时,都带有布的痕迹,表明它们很可能原本是连在一起的,是包裹尸体的“裹尸布”的一部分。玉衣是第三层防护。将玉石填入九窍,将玉尸包裹在尸衣中后,整体放入“玉盒”中。此时的玉衣不再是简单的衣服和盒子的概念,它更接近于玉人体的状态,这是整体意义上的转变。这具变形后的“玉体”被放入棺材中,周围还放着其他玉器。窦万内棺内壁镶嵌着由192块长方形玉片和26块玉片组成的玉套管。然后将玉石镶嵌在棺材的外侧,提醒人们玉衣的最初来源。玉衣
然而,这种对尸体的“层层保护”显然失败了。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有他们的牙齿和断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又成功了,因为墓穴里有两具模拟自己留下的坚硬、美丽的“玉人体”。此外,刘升墓中还出土了一件圆形玉人。虽然看起来不像刘升,但却再次肯定了他刚刚获得的永恒。
刘升棺材出土玉璧及玉人
与满城汉墓同时写成的汉代民歌,也许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想法:“命不金石,何以长寿? ”前一个反问句隐含着这样的逻辑:人体若能化玉,自然就能长生不老;若能化玉,自然就能长生不老;若能化玉,自然就可以长生不老。而后一句说明,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死后成仙才是生命的归宿。
(四)铜网之络
汉代以后,这种通过制作玉衣将尸体转化为“玉身”的方法逐渐消失,但另一项创举跨越时空,出现在辽代契丹民族丧葬礼仪中。这是金属面具和铜网套装。
金属面具和铜网套装
我们知道汉代的玉衣是有制度可循的,分为金丝玉衣、银丝玉衣、铜丝玉衣三类。无独有偶,契丹人的面具多由金、银、铜制成。金属网布只有两种:银丝镀金和铜丝镀金。
辽陈国公主合葬墓:妃子在上(北),公主在下(南)
说起汉代的玉袍,就拿刘胜和他的妻子中山靖王夫妇来说吧。那么在讨论契丹丧服的时候,就拿陈公主和妃子这对来说吧。下葬两人时,都是尸体直立下葬。他们的服饰大体相同,都是头戴鎏金银冠,头戴金银枕头,脸上戴金面具,脚踩金银。靴子,全身覆盖着银色的网衣。其中,南侧是陈国公主,北侧是萧绍贵妃的尸体。
驸马银网衣金面具
这样,如果我们回顾汉代刘胜夫妇的金玉衣,就会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正如刘胜、窦琬的玉衣都是根据生前的身体精心打造的,陈公主夫妇也是如此。金属面具是根据死者的面部轮廓锤打而成,并且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区分,金属网衣也是如此。
另外,刘升和窦万的体内除了玉衣之外,还塞有“九窍馅”。辽契丹贵族下葬时,手、口、鼻中也塞有小物件,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它是玉的“柄”和“握”。
玉城
其实,无论是金玉衣还是银网衣,古人赋予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保全肉身,其次才是转化。对于前者,只能说这是古人的美好愿景。两者都失败了。
后者尸变的前提在于尸体的恢复。刘胜夫妇是通过以“玉”为媒介,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玉体”而实现的;陈国公主用“金银”两种贵金属来改造自己的身体。它是通过模拟和塑造来完成的,两者都达到了整体意义上的还原。
虽然我们不排除契丹民族对金面具和银网衣的使用包含了该民族特殊丧葬仪式的元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两者之间显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金玉有保存和转化尸体的神通,但前提是尸体需要被完全覆盖!
用户评论
这真是太厉害了!汉代的金缕玉衣那么华丽,契丹的铜丝网衣又透着古朴质感,两个朝代的服饰都很有特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期待看到文章分析这两款衣服的制作工艺,特别想了解金缕和铜丝编织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代那件金缕玉衣好贵重!墓葬文化真是让人感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化差异还是蛮大的,一种闪耀着奢华感,一种则体现朴实之美。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唐宋元哪个朝代的服饰风格最独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金缕玉衣听起来就华丽得不得了!铜丝网衣估计也很厉害吧 。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些文物的展览我一定要去看看,近距离感受一下古代文明。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金缕玉衣和铜丝网衣的装饰细节有什么区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汉代的金缕玉衣更像是艺术品,铜丝网衣则更显实用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很吸引人,期待深入了解这两个朝代的服饰文化差异。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两个时代审美不同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服饰设计也很耐人寻味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两件宝物都是国宝级的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一下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和铜丝网衣的编织技巧就太酷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哪个时代的服饰更符合你的审美? 汉代还是契丹呢?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墓葬文化真是让人深思。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定要结合文物图片来呈现,更有视觉冲击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的衣着与现代真的差远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文章能分析这些服饰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