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
2019年7月30日,我从西安市西三环东侧雁雀门村一带向东步行,过枣河大桥,再步行100多米,到达张城门遗址广场。张城门是汉代长安城西端和南端的城门。早年被考古人员挖掘过,现在已经回填了。地上没有任何痕迹。这里仅立一座文物保护碑。张城门以北的汉城城墙遗址保存较差,目前高度不足一米。尽管如此,城墙不断延伸的趋势仍然十分明显。
之所以要从张城门进入汉长安城遗址,主要是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未央宫。据考古资料显示,未央宫西宫墙与长安城西城墙垂直平行。两堵墙之间只有80米。所以,穿过张城门遗址,再往东走一百米,其实已经进入了未央城。宫殿遗址区。继续向东走六七百米,只见南侧有一大片洼地,那里正在进行园林建设。我知道,这个洼地就是仓池遗址。
《三辅黄图》 相传:“未央宫内有一藏池,池水色淡,故名藏池。” 《水经注》 曰:“斐渠引水入城,东为苍池,池在未央宫西,池内有坡度,台上汉兵起,王鞠就死在这个平台上了。”考古学家刘庆柱在《关中记辑注》中说:“仓池遗址位于前殿遗址西南300米处,西距西宫墙700米,东距前殿遗址700米。南北走向的道路宫殿遗址与南宫门之间长350米,南距南宫城墙50米,前殿遗址南侧东西道路东西长400米,南北长490米米,面积196,000平方米。”古人称青色为苍色。例如“苍壁祭天”,就是祭天时用青色玉墙。仓池原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高台,名曰剑台。如今苍池遗址的洼地里已无岛的踪影,剑台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元23年10月6日,篡夺西汉政权的新皇帝王辅在建泰被叛军杀害。《汉书•王莾传》曰:“兵士入宫,喊曰:“叛王在何处?”出一美女,曰:“建台内。”兵士逼之,数百人围之……商人杜五杀了芒,夺走了他的绶带,校尉东海先生赶来……将芒斩杀,关节、筋骨都被分割,杀了数十人。 ”
仓池遗址东北300多米处,有一座由南向北逐渐升起的巨大平台。这是未央宫前殿遗址。从汉惠帝到汉平帝,西汉最后十位皇帝都在未央宫前殿居住和办公,其中包括著名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府”就在这里创立;汉武帝大展宏图,敲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寺庙就数于此;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决定了中华民族三分之一的基因。
未央宫前殿的基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高台。平台南北长400多米,东西宽200多米。南端距地面3米,北端距地面15米。自南向北分三级逐渐升高。其规模确实令人震惊。据考古报道,未央宫前殿的高台基并非人工夯土而成。它原本是一座天然山丘,在表面上被切割、修剪和压实。负责前殿考古工作的刘庆柱老师也认为,未央宫前殿高台基座是秦昭襄王章太王旧址。提起秦国掌台,就会让人想起2300年前“成城归赵”的故事:
那是战国时期,秦国强大,东方六国都害怕得罪秦国。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一块美玉,名叫和氏璧,就上书赵王,说希望用秦国的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事实上,他是打算以诈骗的方式偷走它。赵王也猜到了秦王的心思,但他不敢不同意,因为怕得罪秦国。同时,他又担心和氏璧被秦王欺骗,既丢了宝物,又丢了脸。正在他苦恼的时候,有人向他推荐蔺相如来解决这个问题。蔺相如对赵王说:“我愿意带着城墙去秦国,这样城池就可以进入赵国,留在秦国。如果不能进入城池,我愿意把完成的玉还给赵国。”于是赵王“遣相如以围脖西去秦国,秦王在丈台相见相如”。果然,蔺相如发现秦王根本没有赐予十五座城池的意思,于是说:“因为相如拿着璧却倚在柱子上,所以他生气了,对秦王说:“我想我们是普通人中的朋友,我们不互相欺骗。大国又如何?我见大王无意报答赵王城池,便又将那玉佩取了。大王肯定是急我了,我的头颅和玉佩都断在了柱子上!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最终的结果是赵国没有得到十五座城池,秦国没有得到和氏璧。蔺相如在丈台上的表现,勇敢机智,名垂青史。
秦朝灭亡时,章台宫被项羽烧毁。入汉后,宰相萧何在原址重建,改名未央宫。 “未央”这个词,是一个充满道意和《易经》思想的词。道家和《易经》都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好的状态,或者说巅峰状态后,必然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直到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巅峰状态就是这个过程的中心。由于到达“中心”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真正的最佳状态不是“中心”,而是接近“中心”时才是“未央”。未央宫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统治者希望汉朝的发展永远处于接近最好的状态,永远不会达到顶峰,永远不会衰落。
至城门和桂宫
在汉长安城平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城墙中部有两个连续的直角转弯,将西城墙的北半部向东平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摇这么远,直到我到了现场看到了,我立刻明白了原因。 2019年7月30日,我下了未央宫前殿遗址后,按照地图向西北方向走,很快就到了这个拐角处。原来,汉长安城的西城墙与枣水南北平行延伸,两者相距约100米。我觉得这样的规划,一方面是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是为了方便城市的供水。考古勘探还证实,不仅仓池的水是从枣河引来的,其他地方也有引水入城的地方。我在现场看到皂河河道在这个地方东移了。为了保持城墙与河道之间的安全距离,城墙在这里不得不向东转向躲避。
城墙向东转向220米后,再次向北转向,继续与枣河平行向北延伸。这220米就是我们在平面图上看到的“一点点”,城墙向东移动。
西城墙再折向北的地方,就是志城门所在的位置。直城门遗址现状如下:
这张照片是站在门墩上从北向南拍摄的。可见,智城门共有3个门洞,每个门洞宽约7米,门洞之间的桥墩长约4米。由此算来,志城门的宽度应该有50多米。据史料记载,进入直城门就是东西走向的直城门大街。街道北侧为归宫,南侧为未央宫。当时,街道分为三巷。中间的车道是皇家道路。按照规定,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或跨越它。《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成帝当太子时,住在桂宫。有一次,他的父亲汉元帝紧急召见他到未央宫。原来,桂宫与未央宫隔直城门大街由北向南相对。只要穿过直城门大街,很快就能进入未央宫。然而直城门大街中间有一条御道,太子不敢越过。他要从归宫南门(龙楼门)向西走,出直城门后又向东走,最后从一扇朝北开的小门(工作室门)进入未央宫。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贵妃的地位和威严。
从直城门遗址向东步行三百多米,再沿着一条小道向北走,就进入了桂宫遗址。桂宫始建于汉武帝四年(公元前101年)。据史料记载,桂宫内有明光殿、迎风台等殿堂。《西京杂记》 又说:“武帝在归宫建七宝床、杂宝箱、厕屏、宝帐,时称四宝宫。”目前,桂宫遗址中尚存有一座大型高台建筑遗迹。台基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5米,高约12米。也许这是迎风平台的所在地。
这座高台底部的人工夯土层非常清晰。每层厚约10厘米,层间夹杂着许多碎瓦片。我随手捡起一块掉落的碎片,一看,原来是秦代的绳纹瓦碎片。汉代建筑的地基上还塞有秦代的碎瓦,说明这里曾经是秦代建筑的遗址。考古学家刘庆柱在《三秦记辑校》中说:“汉贵宫可能是秦甘泉宫旧址。”今天看到的瓷砖也可以算是这个观点的佐证。
标题:汉长安城遗址考察(一)
链接:https://www.yaowan8090.com/news/sypc/10269.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评论
这次去汉长安城遗址考察,真的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长安城的规模太震撼了,一定要多走走看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察团里的讲解生动有趣,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长安城遗址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拍照留念。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古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让人敬佩,为这次的考察加了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遗迹被保留了下来,太幸运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考察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满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长安城的建筑风格独特,每一砖一瓦都值得细细品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考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的生活,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惊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国家能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实地考察比看书更直观,感觉书本中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长安城的遗址保护得不错,感谢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站在遗址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机会一定要带家里的老人来参观,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考察让我对古代都城有了新的认识,增长了很多知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址里还有很多未探明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汉长安城的建筑工艺真是一绝,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历史课上的很多知识终于在这找到了实物依据。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叹古人留下的遗产如此丰富,我们真是生活在宝藏之中。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次的考察能激发更多人对历史的热爱。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