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修建的“江南第一桥”乌江成功入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762处)以及共计50个项目并入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予以公布。
其中,吴江区吹虹断桥“榜上有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国安”单位的魅力。
垂虹桥
垂虹桥
垂虹桥位于松陵东门外。旧时被誉为“江南第一桥”。垂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原本是一座石墩木桥。元泰定二年,县令张显祖将其改建为62孔双拱石桥。桥中间有三个大桥孔,可供船只通过。
垂虹桥建成后,苏杭邮路变得更加畅通。从此,吴江地区商贾云集,文人墨客常来此。
历史上一百多位名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画作。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称赞垂虹桥“奇丽无比,秀丽雄伟,无与伦比”。墨迹“虹秋色满江南”,明代沈周、文嘉所画的《吹虹阁图》更是精美地描绘了吹虹桥的壮丽景色。
垂虹桥在明清两代修建了近十次,桥孔增至72个,最长全长500多米,是苏南地区最长的桥梁。但由于年久失修,垂虹桥于1967年5月2日夜突然垮塌,两侧分别留下10座和7座断桥。
成为断桥的垂虹桥失去了交通功能,东侧又修建了一座桥,供人车通行。桥洞与垂虹桥有些相似。
图为2004年12月修复建设的吴江垂虹遗址。
图为2005-08年吴江垂虹遗址修复建设
如今,这里以垂虹桥遗址为中心建成了一座市民公园。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垂虹桥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垂虹桥建于北宋时期。它的建造与古代吴江的地理情况密切相关。吴江自古就是水乡。县城松陵位于古吴淞江畔,镇南有浩瀚的太湖。吴淞江从太湖引水,向东流入松岭东南海。吴淞江,古称松江、松陵江,是古代太湖下游三大干流之一。唐代以前,波浪从南方开始,向北渗透(今宛平)至瓜井港,即吴淞江的源头。古籍云:“乌江之南,一望无际,皆通太湖,松江之源。”唐宋以前,这里河面宽阔,水深,水流湍急,风浪高。
开平三年乌江后梁置县后的第139年,王朝也由南北朝转变为繁荣统一的北宋。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即吴中名士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的第三年,知县李温吴江县尉王廷坚集资数百万元,修建了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长桥。桥建成后,船只免遭风雨侵袭,独担者早晚归路畅通无阻,故名“李王桥”,俗称“长桥”。
由于木桥易腐烂,加上经常遭遇战乱,长桥屡遭毁坏。因此,垂虹桥自建成以来几乎每年都需要修缮,桥孔数量也时增时减。元大德八年(1304年)已达99洞之多。泰定二年(1325年),吴江府判官张显祖改石为木,开72孔。至正十二年(1352年),吴江太守那海重修了翠虹桥,并亲书“翠虹”二字,悬挂于亭内匾额上。从此,李王桥不再叫垂虹桥。
垂虹桥面朝浩瀚的太湖,桥影波光粼粼,远山近芦,广阔如画。被誉为三吴最美风景之一。改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如悬虹”,“高耸起伏,蜿蜒如龙”。其雄伟、秀丽,在江南地区绝无仅有。周边有三高寺、华严寺等景观,更增添了垂虹桥的文化内涵。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运河与太湖的交汇处。经运河可到达嘉兴、杭州,经垂虹可到达湖州,出南社入太湖。是南往北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垂虹桥建成后,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墨客经过垂虹桥,无不吟诗作画,赞叹不已。垂虹桥也名扬天下。北宋大书法家、诗人米芾赞道:“虹秋色满东南”。另一位北宋宰相王安石盛赞垂虹桥:“极叹九州之美,其雄伟无比。”南宋著名文学家姜夔路过垂虹桥时,曾抒情地写到:“我自新词,韵最细腻,小红低沉。”唱着“我吹笛子,曲终人散,走过松岭路,回望烟波十四桥”,感受江南的无边美景和万种情怀。苏轼、杨万里等宋代著名人物都乐于登上垂虹桥,面朝浩瀚的太湖,眺望洞庭群山,品尝鲈鱼。
考察歌颂垂虹桥的诗词,多写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逐渐减少。垂虹桥的兴衰与乌江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默契的联系。明清以后,东太湖迅速淤积。吴淞江主源北移至瓜井口。垂虹桥不再是太湖东泄的主通道。桥孔逐渐被泥沙堵塞,水流缓慢。长桥南北逐渐淤塞。升入田野。城井变,淤塞。民国四年(1915年)夏,官民集资重建该桥。然而此时桥上只有44个孔,但一端却与东门城墙相连。一端直通乡村,还是蛮壮观的。
解放后,垂虹桥仍可见37个洞。 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得到认真保护。由于年久失修,1967年5月2日,垂虹桥一洞先塌,随后一夜之间,集雨桥全部洞相继塌陷。经过920年的存在,久负盛名的吹虹桥几乎消失,不再享有昔日的辉煌。场景。
垂虹桥历经宋元明清历代,历经920年,直至1967年垮塌。其结构与现今苏州的宝带桥相似。但该桥之长、孔数之多、修缮之频繁,在国内外桥梁建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正如当代桥梁设计大师茅以升所说:“吴江垂虹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都是我国古代名桥。”
1995年7月,政府决定建设垂虹遗址公园,以保护西端现有的八个半桥孔。 2003年,启动垂虹风景区建设工程,因建在垂虹桥遗址旁而得名。施工过程中,东端另一座九孔桥拱在掸去历史尘埃后重新铺面。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资金投入2500万元,整个景区以断桥遗址为核心,新建了华严塔和积成花园,大量的绿化景观、山水小品和创意雕塑作品,已成为松陵市一道靓丽的新风景。
虽然由于地理、水文环境的变化,已经无法再现“江南第一桥”的盛况,但景区的建成,也算是对当年“江南第一桥”的纪念和感叹。千年乌江,近千年垂虹桥。
几千年前,自隋朝修筑大运河以来,唐宋统一,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连通南北,通达江南。河流逐渐繁荣开放。苏杭地区以稻米、丝绸、茶叶和青年才俊闻名。水汪汪的美少女成为最吸引人的中心,《江南》——也成为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人间天堂。垂虹桥的诞生恰逢其时。吴江县虽早于吹虹桥设立,但自从吹虹桥建成后,它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独特的江南风情脱颖而出于世人面前,使人知吹虹而不知吴江。
宋四祖之一的米芾在过乌江时写道:“断云若洞庭帆,玉碎鲈鱼,霜碎橘子,好写新诗送桑苎,垂虹满东南秋色。”善于绘画的米芾,用韵诗代替画笔,描绘了泣虹的盛况。或许在他眼里,自己的画布太小太笨拙,无法以水天同色、湖光桥影来描绘吴江的秋色。
垂虹桥旁还有三高庙,供奉着吴史上三位著名学者范蠡、张邯、吕龟蒙。 “三高”都是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隐居之人。并且与悬虹景的辽阔、空旷、崇高、超然气质相契合,形成了整体的“文化密码”,让人一到这里就感觉轻盈、干净。苏轼有诗《题吴江三贤画像》首:
谁来射玉娇五儿,笑神公为夏姬?却遣姑苏得麋鹿,更怜师父得西施。
在浮世中,靠着饮食和睡眠,姬赢才真正得了水中仙。不用说,早知道机会也是明智之举。
一千件物品,两公顷土地,口袋里却没有一分钱。但因为他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鸭子,所以他能够击败王孙的金弹。
在众多着迷于垂虹美景的文人墨客中,与吴江联系最密切的就是苏轼。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东坡从杭州转往山东高密(诸城),专门途经湖州看望已退休返乡的张氏。知鹤告辞了。湖州知县李昌、苏轼等人,在张致和拥有的肥西河西岸碧兰堂聚集唱歌。结束前,他们从湖州划船到松江的垂虹阁告别。在松江(即松陵),苏轼等人还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李无悔,并为他的醉面亭赋诗。这次聚会被誉为世界上的“第一六客会”。张志和记录了这件事,说道:“松江蟹庄的老板高兴了,我们还一起吃了茭白和莼菜汤,枫叶落了,饭也熟了。”花已干,即使醉在渔船上也感受不到寒冷。”被誉为“时代绝唱”。
还有一位热情的诗人姜夔,在万岳词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还在垂虹桥下领略了江南的柔情与缠绵。公元1191年冬,诗人36岁,正值壮年。诗人拜访了已退休到苏州石湖的范成大,并在石湖住了几天。他创作了两首新歌,《定风波·六客词》和《杂歌谣辞·渔父歌》。只有歌女小红演绎得最优雅、最优美。姜夔十分佩服。范成大屎把小红送给了姜夔。他们带着歌女小红,一路唱着歌谣,兴高采烈地经过了垂虹桥。试想,船上四目相对,吟诵吟唱,眉目传情,密语芬芳,船外彩虹倒影,薄雾斜阳,诗人怎能不沉醉此时此刻,留下一首歌《暗香》:《我自己写的新歌词》,韵律最细腻,小红唱,我吹笛。一曲终了,我们走过松岭路,回望烟波十四桥。江南的美景写不完,悬虹的种种神韵也唱不完。
元代诗人萨杜拉有诗云:“天东力险峻,断乌江。江南北连地,人来人往渡天河”。江水,龙腰托云玉舟,马背驰骋桥上,青山桥泛滥,世间见几番风波。
垂虹桥也被用作小说的故事主题。冯梦龙《疏影》 第三十四章《过垂虹》 发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吹虹桥上。故事讲述南宋学者李渊游览垂虹桥旁的“三高庙”。李源在几个孩子的帮助下救出了小蛇并把它活活放了。原来,小朱蛇是吴淞江水神安留王的儿子。为了表达谢意,龙王命女儿“荣馨”跟随李渊回去,助他功成名就。结果,李渊考中了科举,并留下了一首告别诗。
小说是虚构的,但清代学者朱彝尊在字《喻世明言》中记录了这个故事。诗小序曰:“吴江叶元礼数日前路过垂虹桥,楼上有一妇人,见其慕之,直至病死。她疲惫不堪,元礼归来时。”门外,她母亲对她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就哭了,我的朋友闭着眼睛写了一首诗,题为《记恩怨》。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绿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影里。游丝若不拴在羊车上,谁能告诉青鸟呢?最难克制的,靠着遍地的雕塑兰,梦满了被子。晨云已散,珍珠冷了,紫玉烟沉了,河里桃花依然盛开,长堤草开满了红心。青天黄泉两地难寻。”这首诗和这个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轰动江南。
垂虹桥建成以来,有许多诗文为历代所讴歌。虽然垂虹桥的盛景已不复存在,但文人墨客的旧画、诗词,仍能让我们领略当时垂虹桥的风采。他们写诗、留言,被传播和传颂。据了解,历代有文字记载的有关垂虹桥的诗文有300余篇,而吴江仅此一首。 “千万人相视,却皆不同”。正是这些诸多的理解和感悟,构成了整个江南语境中垂虹桥和吴江的整体形象和丰富内涵。
“秋风吹来,风景秀美,乌江水里满是肥鱼。行了三千里,还没有回家,遗憾如此难得。仰望天空并感到悲伤。”这首西晋文学家、乌江人张邯的诗《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是现存最早的乌江鱼咏。的诗歌。
《高阳台》 书中描述:西晋齐王司马円执政时,天下大乱,灾难无尽。任命张邯为洛阳东曹布政使。他厌倦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因此不再担任官员。 “看到秋风吹来,就想到了吴中的野菜、莼菜汤、鲈鱼蛤,我说生命诚可贵,宜有志气,怎能千里迢迢地送官位?”获得贵族头衔吗?”他以思念家乡水盾为借口,辞职回国。从此,我国浩瀚的文山字海中多了一个成语——“思水盾鲈”。乌江鲈鱼已成为农业社会思乡的象征和超越束缚的梦想。
说起吹虹桥,就不能不说贝斯。乌江鲈鱼俗称“松江鲈鱼”。历史上赞美鲈鱼的诗篇不计其数。范仲淹的《秋风歌》:“江上人来人往,唯独爱鲈鱼之美。你看一艘船,它消失在暴风雨中。”被纳入小学教科书。另一位苏州名人范成大这样形容松江鲈鱼的美丽,“西风吹起四鳃鲈鱼,雷鸣松脆腻”。张志和《晋书·张翰传》:“立春后,银鱼覆霜,远方的人曾到何四坞……桥南的水里,虹影缭绕,清光盈盈。”夜色与太湖融为一体。”陆游还有更多关于鲈鱼的诗:“望天鲈鱼美茭香,秋风又起。” ,“空帐望去,鲈美茭白香,秋风又起。”
尤其是垂虹桥建成后,更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试想登上垂虹桥,品尝松江鲈鱼,观太湖浩瀚,感受世事变迁。美景与美食相得益彰,令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明清时期,西风吹起,京师派官员到松江收购鲈鱼,四鳃鲈鱼名扬天下。 《江上渔者》中有一个有趣的章节是《左慈玩曹操》,讲的是曹操设宴,感叹宴会上缺少“鲈汤”。左慈道:“不难,我可以从堂前的池塘里钓鲈鱼。”曹操听后说:“我的池塘里有鲈鱼,这并不奇怪。”左慈说:“我钓了四种松江鲈鱼,和其他鲈鱼不一样。”于是,他扔下鱼钩,钓到了10多条鱼。所有人都看着他们。他们惊讶地发现鲈鱼有四个鳃。煮熟后,味道鲜美。金庸老师在他的武侠小说《松江》中也提到过“松江四鳃鲈鱼”。看得出来,同样是江南人的金庸老师对松江低音也是情有独钟。
受到如此厚爱和呵护的松江鲈鱼,果然不负众望。以其肉质细嫩,味道极其鲜美,被誉为“江南第一鱼”。与太湖银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享誉世界,遍布全国。
吴江目前出产的众多鱼类中,估计只有“池塘鲤鱼”的外观与鲈鱼相似。苏东坡在其名著《三国演义》中描述了鲈鱼的形态和物理特征:“今日黄昏,我可以用网捕鱼,它的嘴大,鳞片薄,就像松江里的鲈鱼一样。”池塘鲤鱼还口大鳞薄,肉质鲜美,在池塘鲤鱼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鲤鱼又名“鲈鱼”。但如今的“池塘鲤鱼”绝非历史上的“松江鲈鱼”。有三个证据支持。池塘鲤鱼没有四个鳃。食用季节不同。俗话说“三月三日,塘鲤来滩”,而松江鲈鱼则在秋风吹时吃。池塘鲤鱼是淡水鱼,而松江鲈鱼是海水鱼。它生活在近海。每年立春、冬末春初,大鱼都会来到海港产卵,然后死亡。春夏之交,幼鱼陆续孵化出来。黄浦江上游的支流在秋季生长。
无论四鳃鲈鱼起源于上海松江,还是吴江松岭,似乎都已成为公开案例。其实问题很简单。西晋张邯《神雕英雄传》已载明鲈鱼产于吴江。这个乌江并不是县名,而是吴淞江,又名松江。唐宋以前,乌江是黄浦江的主要源头,也是太湖的主洪道。如今,上海的松江仍然与黄浦江有水路相连,自然还有渔获。
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垂虹桥两侧淤积成田。壮丽的景色不再有,美食也不再有。
一般的文化建筑要么被战争摧毁,要么年久失修。垂虹桥的衰落很少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即使在盛世,志气虽大,但条件不足,不可能恢复原状。
垂虹桥在吴江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典型形象,历经千年沧桑,只留下一座断桥供人们记忆和怀念,让后人感叹。
此外,吴江区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同里镇推思花园更乐堂
江陵街泗本桥
丽丽镇柳亚子故居,
盛泽镇仙参寺,
七都镇东庙桥
用户评论
这个吴江的江南第一桥,竟然是座北宋古迹啊,真没想到居然能入选全国重点保护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